首页>中医师>复习指导>正文
2009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辅导_初生儿病证_胎黄

www.zige365.com 2009-7-23 10:31:57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概  述]

  1.定义  胎黄是指婴儿于出生后,全身皮肤、面目、尿液发黄为主症的一种证候。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2.发病特点  胎黄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区别。

  3.历史沿革

  隋·《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于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有自生下,面色深黄者,此胎疸也。因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故也,经言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

  明·《证治准绳》:“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入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传于胎也”。

  4.范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新生儿黄疸(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及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

  [病因病机]

  1.病因

  主要为感受湿热、寒湿阻滞、瘀积发黄。

  2.病机

  病机为脾胃湿邪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病位在肝、胆、脾、胃。

  湿热邪毒,蕴结脾胃,脾失输化,郁结于里,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湿热相郁,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属阳黄之候。热毒炽盛,黄疸可迅速加深。而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急黄)。

  寒湿侵犯,蓄积脾胃,脾阳受困,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胎黄。因寒湿为阴邪,故黄色晦暗,属阴黄之候。

  婴儿体禀虚弱,湿热或寒湿蕴阻于内,迁延日久,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以致气滞血郁,络脉瘀积,邪瘀蕴结而发黄。其黄色晦暗而滞,面色无华,肚腹胀满,右胁下结为包块,也属阴黄范畴。

  [诊  断]

  1.病理性胎黄黄疸出现较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疸明显,或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较迟,但持续不退,肝脾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增高。

  3.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分类 病机 症状 舌脉
阳黄 湿热蕴于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液外泄。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汁,精神烦躁,口干善哭,大便秘结,或黄或白。 若热毒炽盛,内陷厥阴,可见神昏、抽搐;若瘀热郁积,气滞血瘀,可见腹胀痞块,黄疸深而暗,唇舌暗滞等。 舌质偏红,舌苔白腻或黄腻。
阴黄 湿从寒化,寒湿阻滞,脾阳受困,不能化湿,胆液受阻,浸淫肌肤。 面目皮肤发黄,其色晦暗,精神萎靡,并见腹部胀满,恶心呕吐,食少倦怠,四肢欠温,小便黄浊,大便不实或见溏薄。 舌质淡,苔白。

  〖治疗原则〗

  生理性胎黄能自行消退,毋须治疗。病理性胎黄应治以利湿退黄为主。湿热熏蒸治以清热利湿,寒湿阻滞治以温中化湿,瘀积发黄治以化瘀消积。

  〖分证论治〗

证候 症状 舌脉 治法 方药
湿热熏蒸 面目、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如橘皮,小便色黄,伴有精神疲倦,不欲吮乳。热重者烦躁不安,口渴唇干,呕吐腹胀,甚则神昏,抽搐。 舌红,苔黄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减
寒湿阻滞 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或黄疸持续不退伴神疲身倦,四肢欠温,纳呆恶心易吐,小便深黄,大便稀溏或呈灰白色,甚则腹胀气急 舌淡,苔白腻 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减
瘀积发黄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较深而晦暗无华,日渐加重,右胁下痞块,纳呆,食后易吐,大便溏薄或呈灰白色,小便黄短。 舌紫黯,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 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其它疗法〗

  中成药 茵栀黄注射液:每次40~60ml,加等量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湿热熏蒸证。

  外治法 黄柏30g,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1日1~2次。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复习辅导_时行疾病_小儿
2009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试题_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题答案解析 (一)
历届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解析_正常人体解剖学部分(一
历届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题解析_正常人体解剖学部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