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1.定义
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
2.发病情况
(1)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易于流行。
(2) 学龄儿童发病率较高,85%发生在小于15岁的儿童。
(3)一般预后良好。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等症。病情严重者可见昏迷、痉厥变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1) 外因:风温邪毒,为阳邪,具有传染性。
(2) 内因:积热蕴结。
2.病机痄腮是由风温邪毒经口鼻而入,内袭少阳,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而发病。(痄腮病因病理示意图)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4~21日,平均为18日。
2.前驱期 可有发热、乏力、肌肉痠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以上症状常与腮腺肿痛同时出现,一般持续3~5日。
3.腮肿期 腮腺肿胀常为首发症状,多为双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日后对侧肿胀。肿胀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界不清楚,表面灼热,有弹力感及触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和咀嚼时更明显。此时体温仍高,多为中度发热。
颌下腺及舌下腺也可受累,少数患儿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
4.预后 整个病程为6~10日,最长达2周。预后大多良好,偶有重症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者。少数病例可发生一侧永久性感音性耳聋。
[诊 断]
1.接触史及流行季节;
2.腮肿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界不清楚,表面不红,有弹力感及触痛。腮腺管口红肿。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
3.前驱期及腮肿期可伴有全身症状。
4.实验室检查:(1)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2)血清中测定抗体阳性。
[类证鉴别]
痄腮与发颐、痰毒的病变部位相近,在临床上必须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 辨腮肿 腮肿不坚硬者,多见于风毒在表,则腮肿易散;腮肿坚硬者,多见于热毒在里,兼有痰瘀,则腮肿难散。
(2) 辨发热 本病大多数无发热,少数可有微热,则病情轻;若伴有高热,则病情重,见于毒热较甚,或邪毒内陷而热盛生风,或邪毒引睾窜腹而出现睾丸肿痛,少腹剧痛。因此,本病出现高热时,其热度高与病情重成正比例。
2.治疗原则
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
(1) 常证
(2) 变证
(3) 局部应配合外治法。
3.分型论治
(1)常证
[温毒初起(在表)]
症状: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边缘不清,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热毒蕴结]
症状:壮热头痛,口渴引饮,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变证
[邪毒内陷心肝]
症状:高热,头痛项强,嗜睡。严重者抽搐、昏迷。唇红舌绛,指纹紫滞,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平肝熄风。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邪毒引睾窜腹]
症状:男性多有睾丸一侧或两则肿胀疼痛,女性多有一侧或两侧少腹疼痛,或有脘腹硬痛,伴发热、呕吐、小便短涩等症。舌红,脉数。
治法:清泻肝胆,活血镇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4.外治法
为重要而又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局部腮肿用药外敷,要注意保护皮肤,药涂得太厚或干裂,反而会增加疼痛,或使肿处皮肤受伤,引起感染。
青黛散:以醋调敷腮部,每日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