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师>复习指导>正文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皮部

www.zige365.com 2009-3-21 20:30:31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基本概念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可以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基本特点

  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与经脉和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之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且比经络更为广泛。

  基本功能

  1.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分布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故能最先广泛地接触到病邪,当外邪侵犯时,则皮部与布散于皮部的卫气就能发挥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2.反映内在脏腑、经络之病变:由于十二皮部分属于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内属于府藏”,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亦能在相应的皮部分区反映出来,故在临床上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即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3.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治疗效应:如外感疾病多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同样里证也可出表。考试大网站收集根据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沿经络传变入里,发展成里证。若邪已入里,则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透过皮部而解。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皮肤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内治”,即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又如针刺治疗,《灵枢·官针》篇亦载有浅刺皮部的“分刺”、“毛刺”等法,现代广泛应用的“皮肤针”、“皮内针”、“滚刺筒”等,亦是取法于古代的“分刺”、“毛刺”发展而成。

  此外,根据皮肤通过渗透直接亦能吸收药物的道理,结合经络穴位所形成的敷贴、药浴、温灸、热熨等疗法,亦是通过皮部而与病变发生相应治疗作用的,这些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浅表皮部的刺激和渗透作用,从而达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振奋气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针刺麻醉方法,发现按手术切口部位的皮部循经取穴,则镇痛作用较好。据有关资料报道,在人体的躯干部位,运用各种测痛方法,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变化,发现针麻所选用的数十个穴位,对有关部位的皮肤可产生痛阈提高的特异性,这不仅说明皮部理论对针刺麻醉选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证明十二皮部的理论是有物质基础的。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别络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经筋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经别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奇经八脉的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