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师>复习指导>正文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复习指导:黄疸的中医治疗

www.zige365.com 2009-3-21 13:32:04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特征。西医根据黄疸发生的机理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三类,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

  1、病因病机

  形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金匮要略》记载:“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

  (1)外感湿热疫毒: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邪偏盛,从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或因湿热挟时邪疫毒,则其病势暴急,具有传染特点,表现热毒炽盛的严重现象,且预后差,又称急黄。

  (2)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过食肥甘油腻,寒凉生冷,或饥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从而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方面。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阴黄证。

  (3)积聚日久:因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发生黄疸。

  (4)内伤不足,脾虚气亏,血败而不华色,可发生黄疸。

  2、辩证论治

  黄疸的辩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多选化湿邪,利小便之法。

  (1)阳黄:

  ①热重于湿: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腹部胀满,心中懊恼,恶心,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茵陈蒿汤。

  ②湿重于热:

  证候:身目皆黄,黄色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口中粘腻,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滑或滑缓。

  治法:除湿泻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

  (2)急黄:湿热疫毒,传入营血,内陷心肝。

  证候:病热迅猛,黄疸急速加深,身面均黄,黄色如金,高热烦渴,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神昏谵语,或有痉厥。邪入阴血,则见鼻衄、齿衄、呕血、便血、或身有瘀斑等;可有腹水,嗜睡昏迷,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主方:犀角散、黄连解毒汤。

  (3)阴黄:

  证候:目肤色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少,脘闷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主方:茵陈术附汤。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复习指导:呕吐的中医疗法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肝肾综合征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中医辨证各类型呕吐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中医治疗阿米巴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