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师>复习指导>正文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复习指导:内伤发热

www.zige365.com 2009-3-21 13:02:49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证候特征」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水湿的郁滞塞遏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
  「病因病机」
  1.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2.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虚劳论》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通称的气虚发热。
  5.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如《证治汇补·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6.阴精亏耗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虚阳外浮而引起发热。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诊断」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主要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较多。
  「辨证要点」
  1.辩证侯之虚实在确诊为内伤发热的前提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可以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
  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并应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火证》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津,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操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复习指导:小儿感冒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复习指导:胸膜肿瘤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复习指导:胸膜炎(悬饮)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复习指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09中医执业医师考试_帕金森氏病(震颤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