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与功效
清热药是以清泄里热,主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本类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2.适应范围与分类
清热药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病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五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适应于壮热、大汗出、烦渴、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热证。
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证。如肝胆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口苦;脾胃湿热之胃脘胀闷、纳呆、呕恶、口腻等;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漏等;膀胱湿热之尿急、尿频、尿痛、尿浊、尿少等;
湿温病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等。
湿热证重要指征:舌苔黄腻。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清热凉血药:
主治血分实热证。如温病热入营血,可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或见多种出血现象、舌质红绛;内伤血热证,可见心烦、少寐、月经先期量少、舌红少苔。
常用药物有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等。
清热解毒药:
主治各种热毒证。如内脏热毒如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等;外科热毒如疮痈、丹毒、痄腮等;其他如毒蛇咬伤、癌肿等。
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等。
清虚热药:
主治阴虚内热证。如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午后发热、骨蒸发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苔以及温病后期,热伤真阴之夜热早凉、神疲倦怠等。也可用于小儿疳热等。
常用药物如青蒿、白薇、银柴胡等。
3.使用注意事项
①清热药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或适当辅以健胃药物。
②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③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