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护士>模拟试题>正文
2010年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试题:《答疑周刊》第24期

www.zige365.com 2010-3-30 15:34:24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妇产科护理学】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时,衔接的径线是

  A.双顶径

  B.双颞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颏径

  学员提问:不懂请讲解,谢谢老师 。能否画图讲解各径线的位置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胎头双顶经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

  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呈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衔接,由于枕额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儿枕骨在骨盆前方。

  足月胎头经线如图:

足月胎头经线

 

  【内科护理学】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肾脏疾病

  B.动脉粥样硬化

  C.风湿性心瓣膜病

  D.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E.凝血功能障碍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答案D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

  脑出血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人到老年血管常会发生硬化,持续的高血压更容易导致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出现脂肪玻璃样变,从而削弱血管壁的强度。加上脑血管壁的结构比较薄弱,血管中层肌细胞少,缺乏外弹力层,动脉外膜不发达,容易造成脑内小动脉壁发生局限性扩张,形成粟粒性微动脉瘤。当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引起血压骤然升高,即可造成脑内小血管破裂出血。

  【内科护理学】锁骨上、下部位在咳嗽后听到湿性啰音常见于

  A.支气管哮喘

  B.肺结核

  C.支气管肺癌

  D.支气管扩张

  E.阻塞性肺气肿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B答案呢,不明白老师?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肺结核的体征: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若病变范围较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时有呼吸音减低,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因肺结核好发生在上叶的尖后段和下叶背段,故锁骨上下、肩胛间区叩诊略浊,咳嗽后闻及湿啰音,对诊断有参考意义。当肺部病变发生广泛纤维化或胸膜增厚粘连时,则患侧胸廓下陷、肋间变窄、气管移位与叩浊,而对侧可有代偿性肺气肿征。

  【内科护理学】某人牙龈及全身皮肤出血,就医。化验:血红蛋白10g/L,红细胞4.5×1012/L,白细胞3.0×109/L,血小板20×109/L。骨髓检查:增生不良,应考虑

  A.急性再障

  B.慢性再障

  C.急性白血病

  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脾功能亢进

  学员提问:第一问:为什么答案要排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二问:老师请您讲解白血病和再障的区别,谢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第一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本病是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临床表现

  1.急性型 多见于儿童,多数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或病毒感染史。

  有发热、畏寒全身广泛性出血,可消化道和泌尿道的出血,并发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病程常呈自限性,在数周内恢复

  2.慢性型 多见于40岁以下育龄期女性,反复发作的出血: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最常见,女性多表现月经过多,严重的内脏出血。

  反复发作者可有轻度脾脏肿大。

  (三)辅助检查

  1.血象 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多无变化;

  2.骨髓象 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由临床表现及骨骼象可知,排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二问: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多能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造血细胞缺乏,骨髓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替换,外周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常出现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血象:全血细胞减少为最主要的特点,但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程度不等。且不一定同时出现,医学|教育网原创贫血属正细胞正色性,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大多低于正常,慢性病例有时可以轻度增高,但计算其绝对数则明显减低(正常为25~100×10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2010年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试题:《答疑周刊》第28期
2010年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试题:《答疑周刊》第23期
2010年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试题:《答疑周刊》第21期
2010年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试题:《答疑周刊》第21期
2010年中级主管护师资格考试试题:《答疑周刊》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