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式中x和z分别代表水平和垂直方向坐标。
殷勇等(2002和王洪涛、殷勇(2003)还建立了填埋场三维饱和非饱和渗滤液迁移模型,即
(6)
式中:
h——饱和条件下为压力势,非饱和条件下是填埋垃圾的基质势,L
——贮水率,非饱和条件下为0,L-1
C(h)¬——容水度,饱和条件下为0,L-1
K(h)——渗透张量,L.T-1
W——源汇项,T-1
上述渗滤液流动模型建立的基础在于将填埋垃圾考虑成理想的均质各相同性孔隙介质,由于事实上填埋垃圾组成性质的随机变化特征,完全符合达西流的垃圾很难出现,因而填埋场内短流、非均匀流非常普遍,多数垃圾含水量尚未达到持水率时渗滤液已经从局部通道快速流出,填埋场渗滤液产生时间远小于模型预测时间。尽管Bendz等(1997)认为填埋后期垃圾的非均质性将会弱化、非均匀流发生机率会有所减小,但Ragle等(1995)在对美国华盛顿附近的Seattle填埋场进行观测时发现已填埋16年的老填埋区的短流现象远比刚填埋3.6年的垃圾更明显。因而在实际应用时,不加判别地将这些模型用于预测填埋场渗滤液的运移会产生很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