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银行业中委托理财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去年这部分收入较差,今年A股会有一波反弹行情,而去年A股没行情,但是去年银行业可以通过新股承销上市赚部分利润,今年恐怕难以获得这部分利润。去年QFII去海外投资亏损70%,今年机会或许好于去年。总体看来,今年银行业在二级市场的收益与去年在一级市场的收益旗鼓相当,考虑到海外委托理财的比较,我认为中国银行业今年在委托理财方面的总收益将好于去年。
至于不良信贷增加,我认为这是肯定的,但这不等于呆坏账率增加。如果从除票据信贷外的常规信贷来看,今年的37万亿元信贷作为分母,但是今年的大宗商品价格是去年上半年的对折。这种信贷的实际效率是去年的两倍,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对折后,变成风险已经释放了。今年一二月常规信贷名义新增1.5万亿元,实际上,相当于去年的3万亿元。这告诉我们,今年一二月信贷总量是去年的80%,实质上相当于去年的48万亿元的信贷总规模效应。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我认为今年国内信贷总额是去年的1.5倍效应是比较真实的,这样,今年37万亿元信贷相当于去年的55万亿元信贷规模是比较恰当的,加上票据信贷的真实效应,这几乎是去年的两倍。这种拉动效应虽然是建立在铁路、公路等基建方面,但仍然能通过建材、石灰、水泥、煤炭、钢铁、物流、搬运工、码头、工资、消费等方面体现出来,一个直接的现象是沿海与内陆的GDP呈现出逆反现象。随着内陆交通的改善,内陆企业投资数量将很快上升,所以,我认为今明两年是银行业的转型期,两年基本上是基建信贷,两年后会转向到内陆企业增长的信贷上。所以,我的看法是,今明两年中国银行业总利润保持小幅增长,两年后开始加速上升。在这种大环境下,信贷加速放大,信贷呆坏账占分母的比率越来越少,不良信贷总额是在增长,但是呆坏账率却在走低。如果加上票据信贷这个分母,那呆坏账率还要加速走低。
弄清了以上三个关键因素,我们发现三大评级忽悠了中国银行业,至于惠誉说的贷款增长放慢是睁着眼说瞎话。德意志银行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也是说瞎话,而两税合并使国有企业税率下降7个百分点左右是提升银行业绩的,这是长期的利好,结果却被德意志银行视为利好消失,这也是说瞎话。中国银行业大多信贷给国企,主要是无风险,还贷能力强,而存款准备金率却高达15%,呆坏账率下降,结果却被毕达哥拉斯投资公司比沙莱说成“国有企业几乎永远不会偿还贷款、准备金和不良债权问题严重”,这不是说瞎话又是什么?
对于摩根公司加格的经济增长与信贷增长之间的差距拉大,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没有今明两年的基建信贷,又哪来向两年后内陆企业信贷这个主流方向转型?这种差距拉大不是坏事。对于野村公司贾维的担心未来货币减少引发各种问题,我认为这是种多余的担心,因为这两年基建大投资,两年后转向内陆企业信贷为主,成功地突破了银行业的收入瓶颈,何来两三年内货币减少?真是杞人忧天。由此可见,国外各大机构想着法子忽悠中国银行业的心态一目了然。
三、 银行转型大幕悄然拉开
中国银行业传统收入主要来自给企业信贷和委托理财,在当前的情况下,我认为中国银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好象金融衍生品市场退潮,前方的路一片黑暗,怎么办?
1、我认为,重拾银企合作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是必然之路,比如成立投资部,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比如为农民办人人持股的现代化企业群,这些企业涉及保健品、农产品深加工、净菜半成品、供销社连锁、土特产品专卖店连锁、客货运公司、工艺品纪念品公司、旅游酒店公司等,可以到某一地区先做试点,然后放大合并,最终上市套现。而且,以后给这些不同种类企业信贷,收入源源不断,在发展农民收入的同时突破了银行业的获利瓶颈。
2、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两国央行实行双边货币互换,但是具体的下游操作上没有跟进,国内银行可以跟进做配套,比如成立双边贸易代理结算公司(详细可参阅我发表在《进出口经理人》杂志2009年3期的《出口新兴市场的机会何在》一文),既解决外国缺美元外储无法从中国进货的短板,又促进了双边贸易,也拓展了银行业本身的收益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