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息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媒介。货币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六大类。
我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即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即汇率稳定)两个方面。
组成 |
分类 |
释义 |
货币政策目标 |
最终目标 |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
操作目标 |
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三部分。 |
中介目标 |
货币供应量——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
(M2—M1)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
货币政策工具 |
公开市场业务 |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面向商业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
存款准备金 |
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它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按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2004年,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内容是商业银行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中华考试网 |
再贷款与再贴现 |
再贷款: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分为三类:一是为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二是为处置金融风险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三是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如对地方政府、支农等)。 |
再贴现:指金融机构为取得资金,将未到期贴现的商业汇票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票据的行为。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融入资金的成本,二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1986年开展再贴现业务) |
利率政策 |
利率分类 |
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公定利率(民间金融组织) |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扣除通胀因素) |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一般调整期为半年) |
短期利率(1年以下含1年)、长期利率 |
即期利率、远期利率 |
利率政策 |
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
调整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 |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
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 |
汇率政策 |
汇率分类 |
基本汇率、套算汇率 |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
即期汇率、远期汇率(远期差价分升水、贴水、平价)中 华 考 试 网 |
官方汇率、市场汇率 |
汇率政策 |
选择相应的汇率制度(最基础、最核心部分) |
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 |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
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货币篮子 |
窗口指导 |
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声望,使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金融机构通报金融形势,说明中央银行意图,劝其采取某些相应措施,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