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差异
上述五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违约损失率的水平及其变化,但其对违约损失率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
根据穆迪公司2002年在其违约损失率预测模型LossCalc的技术文件中披露的信息表明,清偿优先性等产品因素对违约损失率的影响贡献度最高,为37%左右;其次是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为26%左右;再次是行业性因素,为21%左右;最后是企业资本结构因素,为16%左右。
——相关概念与方法 ⅱ
债项评级方法
估计违约损失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市场价值法:
通过市场上类似资产的信用价差和违约概率推算违约损失率,其理论前提是市场能及时有效反映债券发行企业信用风险的变化,主要适用在证券市场发行、可交易的大企业、政府、银行债券。
根据所采用的信息中是否包含违约债项,市场价值法又进一步细分为市场法(采用用违约债项估计非违约债项LGD)和隐含市场法(不采用违约债项,直接根据信用价差估计LGD)。
回收现金流法:
根据违约历史清收情况,预测违约贷款在清收过程中的现金流,并计算出LGD,即LGD=1-回收率=1-(回收金额-回收成本)/违约风险暴露。
11.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
答: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含义及目的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我国五类贷款的定义(特征)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主要考虑因素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含义及目的
含义指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或监管当局的检查人员,综合能够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对信贷资产质量作出评价。
目的在于掌握资产质量状况,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采取相应的处置手段,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为量化信用风险和贷款定价打下基础。
——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2001年,我国监管当局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对各类非信贷资产,包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也应根据资产的净值、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债务人的信用评级情况和担保情况进行分类。
我国五类贷款的定义(特征)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主要考虑因素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借款人的还款记录
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贷款的担保
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贷款迁徙变化 (补充)
是指贷款由正常变为关注,或由可疑变为次级等转移变化的情况。
贷款迁徙变化问题分析
就是关注哪一些贷款怎么从好贷款一步一步发展到不良的,怎么从程度比较轻的不良贷款一步一步变成程度比较重的。
过去,传统的信贷管理流程可谓?°虎头蛇尾?±式?a?a绝大多数的信贷员和贷审官员把精力集中在发放贷款的前期审查上,贷款发放出去以后就疏于管理了,结果是,贷前的优质客户在无人管理之下,变成了贷后的不良客户。
新的监测办法就有意堵住贷后管理这个大漏洞,对贷款风险的静态管理变成了动态管理,在贷款运行的过程中进行监测. 对信贷员们而言则要求其能够对每笔贷款的转移变化有精细的观察,从而避免好贷款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