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也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示。
药物半衰期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通常情况下每一药物都各有固定的半衰期,常用的半衰期是一个平均数。各种药物的半衰期差别很大。除了与药物性质有关外,还与机体器官(肝脏、肾脏)的消除功能有关。一般地说,正常人的药物半衰期基本上相似,但如肝、肾功能低下时,药物半衰期便会相对延长。因此,药物半衰期可作为临床给药间隔长短的主要参考依据,特别对肝、肾功能不健全时给药方案的调整具有很大的价值。半衰期长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停留时间长,服药的间隔时间就要长些;反之,半衰期短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快,给药的间隔时间需短些。所以,有的药物一天要服3~4次(间隔6-8小时),有的药1天只服1次(间隔24小时)。例如:氨苄西林(安必仙)半衰期为1.5小时,每天需服药4次,罗红霉素半衰期为8-15小时,每天只需1-2次给药。如果擅自将给药间隔时间缩短或延长,就会引起药物蓄积中毒或者药效减弱。当需要多次给药时,按半衰期间隔给药,经过4~5个半衰期后药物的血药浓度就相对恒定,称稳态血药浓度。此时,药物的吸收量与消除量相等,所以按t1/2确定给药次数较安全,不会引起药物蓄积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