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一、内容提要:本讲主要是讲解氢原子结构、薛定谔方程简介、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化学键、杂化轨道和分子空间构型、分子间作用力、晶体的类型及性质、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等。
二、本讲的重点是: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晶体的类型及性质、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
本讲的难点是:氢原子结构、薛定谔方程 、杂化轨道和分子空间构型
三、内容讲解: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氢原子结构
(一)光谱
光谱:借助于棱镜的色散作用,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所排列成的光带称为光谱。
连续光谱:由炽热的固体或液体所发出的光,通过棱镜而得到的一条包含各种波长的光的彩色光带,叫做连续光谱。 在可见光区内,各种色光按波长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线状光谱:由激发态单原子气体所发出的光,通过棱镜而得到的由黑暗背景间隔开的若干条彩色亮线,叫做线状光谱。
(二)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内有红、青、蓝、紫四条谱线,分别为Hα(656.3nm)、Hβ(486.1nm)、Hγ(434.1nm)、Hδ(410.2nm)。
谱线的波长越来越短,谱线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谱线的强度也越来越弱,在波长等于364.6nm处为该线的极限,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式中R叫做里德堡常数,当用频率v表示时,其值为3.289×1015Hz,n1,n2都是正整数,且n2》 n1。
(三)玻尔理论和能级的概念
玻尔理论:
1913年,年轻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大胆的假设:
(1)核外电子运动取一定的稳定轨道,在此轨道上运动的电子不放出也不吸收能量。
(2)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有一定的能量,这能量只能取某些由量子化条件决定的分立数值。
根据量子化条件,可推求出氢原子核外轨道的能量公式:
第一条假设回答了原子可以稳定存在的问题:
原子在正常或稳定状态时,电子尽可能地处于能量最低的轨道,这种状态称为基态。
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在n=l的轨道上运动,能量最低为13.6ev,。
第二条假设,是玻尔把量子条件引入原子结构中,得到了核外电子运动能量是量子化
的结论,即电子运动的能量只能取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又称为电子的能级。
根据第二条假设,当电子从高能量的能级(E2)跳回到较低能级(E1)时,就会放出能量。释放出的光子的频率和能量的关系为: E2- E1=hv
(四)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这种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称为波粒二象性。
2、薛定谔方程简介
薛定谔方程是一个偏微分方程,对单电子体系可写成下列形式:
式中,m是电子的质量,E是电子的总能量,V是电子的势能,(E—V)是电子的动能,x、y、z为空间坐标,ψ代表方程的解,叫做波函数。
所谓解薛定谔方程就是要求得两个重要的量,波函数ψ与其相应的总能量E。只要有了这两个量,那么原子内电子的空间运行状态(电子云的几率密度分布、能量、电子云的大小、形状和空间伸展方向等)也就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