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沉井下沉
3.1准备工作沉井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开始下沉,下沉前作好以下准备工作:
①井壁外画观测标志,在沉井四角设水准观测点,观测下沉量及平衡情况;在中轴线处设垂直线,观测沉井位移及平衡。
②拆除模块。
③挖除表层灰土支撑墙底模拆除后,沉井稍有下沉,但刃脚侧面随即承力,沉井止沉。
3.2下沉系数计算下沉系数公式:K=Q/(f.h.L)>1(1)
式中Q——沉井自重重力
f——摩擦系数,软土取9.8~11.76kN/m2
h——最大下沉深度
L——沉井外壁周长摩擦系数取软土的最大值,一般结构沉井自重力下沉系数尚可达到3.0,何况淤泥之中,绝无滞沉问题。存在的问题是下沉深度达到要求时仍会下沉不止,故必须采取控制措施。
3.3粉喷桩连续墙控制下沉的机理
①导向和防止突沉、涌土根据初步设计构想,在井壁密度范围内、刃脚之下,预打两排粉喷桩加固地层是防止沉井突沉、沉降速度过快和涌土的综合性措施,其作用原理如下:其一,粉喷桩形成了水泥土地的连续墙,对于沉井来说是一个封闭夹在淤泥之中的承载墙体,整个沉井的下沉过程也就是这一承载墙的挖除过程,这样沉井的下沉速度和平稳程度完全可以由人工挖除粉喷桩的方法来控制。其二,在淤泥质软土中实施沉井,在挖土下沉过程中易发生涌土现象,即井壁外的流塑状淤泥因井内外土面高差较大时失稳而产生滑动,滑动弧面刃脚下挤入井内,使井内只出土但土体标高不降,而井外土体标高下沉,极易产生不均衡的土压力,致使沉井倾斜。刃脚下预先施打两圈粉喷桩,形成了1.2m厚的水泥土墙,阻止了井壁外土体形成的滑动面向井壁内滑动涌入。
②控制沉井下沉的设计深度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刃脚底面之下土层仍为淤泥时,由下沉系数可知,淤泥土承载能力远远不够,将会下沉不止,现采取刃脚下预打粉喷桩地下连续墙,能够使沉井刃脚底面下沉至设计标高时,落在粉喷桩地下连续墙的桩顶面上,解决了控制沉井下沉深度问题。当需要沉井下沉时,只需凿除桩头,沉井可凭自重克服土体的摩擦力和支撑力而下沉,一旦刃脚实至桩头即可止沉。根据以上推论,在沉井即将到达设计标高(以相差50~70cm为宜)时,预先在设计标高处将粉喷桩凿断,即可控制沉井准确就位、止沉。
3.4开挖方法表层灰土硬壳采用人工挖土,其余淤泥采用高压水枪冲泥,每50cm为一层,逐层冲剥下降为防止支撑墙及地梁承受弯矩及汇水抽泥的需要,将土层冲成锅底型(中间低,四周高)。沉井刃脚下粉喷桩每暴露一层,先将内圈粉喷桩沿同标高挖断清出,外圈粉喷桩间隔挖断,以使剩余粉喷桩被沉井压碎,人工清除。
3.5沉井纠偏由于粉喷桩的导向作用,沉井一般不会有较大偏斜,为保证沉井就位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a.随沉井下沉进行水平和中轴线监测,随时调整挖降粉喷桩的部位和高度。
b.沉井下沉接近到位时停止凿桩,挖土24观测沉降,若无明显沉降,可一次沉到位,不再采取其他止沉措施;若有明显沉降,则应查清原因,并增加止沉措施。
c.沉井接近就位时,若轴线位移或倾斜超过允许范围,可采用单侧压实填土、单侧挖土减载、配重。
4、沉井封底沉井下沉完毕,其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①轴线位移不大于井深1%;
②高程:+40mm,-60mm;
③倾斜度≯井深0.7%.沉井就位2~3d后,刃脚已稳定落在粉喷桩顶,即可进行沉井封底。为避免地下水汇集形成宇洋热线较大浮力,顶裂封底混凝土,可在底板上均匀布置渗水井2~3个,井内埋渗水管,并以渗水管为中心向四周做辐射状碎石育沟引水,待泵池结构全部完成后封堵井口。
5、结论
在流塑状淤泥地层中实施沉井,由于地层承载能力差、摩擦系数小等特性,极易在沉井下沉过程中出现突沉、涌土,沉速过快和超沉位移及倾斜过大等现象,难以控制。本次沉井的设计和施工,充分利用了水泥土的特性,在沉井刃脚下预先打两排粉喷桩,在软土层中形成一道强度适宜的连续承载墙壁体,在沉井下沉过程中就像形成了一道可靠导轨。通过分节,分部位凿除粉喷桩桩头来调节支撑力,准确控制沉井姿态和下沉速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