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规划 货物吞吐量 在一定时期内由水运进出港区范围,并经过装卸的货物数量。单位为吨。它是衡量港口生产任务大小的主要指标,是进行港口规划建设的依据。其货类构成及其数量和主要流向,反映该港在国内外物资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关于货物吞吐量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国家有统一规定。 港口腹地 港口吞吐货物和旅客集散所及的地区范围。腹地内的货物经由该港进(出)在运输上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其范围一般通过调查分析确定。港口腹地分为:直接腹地和中转腹地。通过各种运输工具可以直达的地区范围称为直接腹地;经过港口中转的货物和旅客所到达的地区范围称为中转腹地。 直接腹地 见“港口腹地”。 中转腹地 见“港口腹地”。 港口作业区 一个港口,为了便于生产管理,一般根据货种、吞吐量、货物流向、船型和港口布局等因素,将港口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装卸生产单位,称为港口作业区。划分作业区可使同一货种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一个作业区内进行装卸,因而可以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避免不同货物的相互影响,防止污染,保证货物的质量和安全,便于货物的存放和保管,充分利用仓库能力等。 吞吐量不平衡系数 反映港口吞吐量不平衡的一种指数。有日不平衡系数和月不平衡系数等多种,主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统计,通常应用最多的是吞吐量月不平衡系数。它是最大月吞吐量与全年平均月吞吐量之比。港口吞吐量不平衡系数反映受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货种、船型变化、船舶到港不均匀以及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引起港口装卸工作的不平衡性。计算公式为: 吞吐量月(日)不平衡系数=最大(月)吞吐量/月(日)平均吞吐量 吞吐量月不平衡系数是测定港口建设规模和通过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在设计码头时,通常根据货种及港口的具体情况(新建港口参照相近港口正常生产完成情况),一般采用不少于连续三年的统计资料确定。 (2) 港口总体规划 港址选择 港口建设地点的选择。它是在港口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港口生产规模(客货运量)、进港船型、远景发展,结合当地地形、地质地貌、水文气象、陆上交通和水电供应、城市发展等条件,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后确定。港址选择是一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成败不仅是技术经济问题,而且涉及长期的营运使用。 港口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国内外外贸增长的需要,对港口建设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经济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设方案,成为港口规划。港口发展建设的规划要适应形势发展、对其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港口规划分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规划和港口总图规划三类。港口布局规划是在海运规划(全国的或某区域的)或流域规划(或某江某河的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内容主要是根据工农业生产发展,地区资源条件,结合工矿企业、城镇、铁路交通、水利等的布局,提出港站位置的合理安排,并相应地进行港址选择。港口总体规划是一个港口建设发展的具体规划,根据远、近期客货吞吐量、货物种类及其流量流向,经过多方案的分析论证后,提出港口发展建设的分区、分期、分阶段的具体安排。港口总图规划是根据港口客货规划吞吐量、货物种类、流量流向和进港船型,对一个港口的进港航道、港池、锚地、码头、仓库货场、铁路道以及装卸工艺等整套设施,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彼此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灵活,并留有发展余地;达到装卸工艺合理、先进,装卸效率高、投资省,建设快等要求。吞吐量是港口规划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规划的质量,规划前或规划中需反复进行调查研究、落实。港口规划按时间分,有近期规划、远景规划,三年、五年规划和十年、十五年规划等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