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引起酮体堆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总体上胰岛素缺乏,使葡萄糖转变成脂肪氧化代谢造成的。在Ⅰ型糖尿病病人中,常见诱发因素是停用胰岛素,感染,外伤,梗塞,使平时胰岛素用量显得不足。Ⅱ型糖尿病病人出现酮酸中毒(DKA)罕见,但有些病人有酮体形成及酸中毒(往往是轻度),是由于严重与长期高血糖使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摄食减少(高血糖毒性)。这些病人在急性代谢紊乱纠正后,往往不需胰岛素治疗。
在酮酸中毒(DKA)病人由于肝脏酮体合成和释放增多引起明显高血糖症,从而导致渗透性利尿,过多尿量使水,钠,钾丢失,血容量减少。酮体,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是强有机酸。高酮血症可诱导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代偿,尿中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排泄明显增加必然伴有钠,钾丢失。丙酮来自乙酰乙酸脱羧,堆积在血浆,经呼吸而缓慢地被排出。酮体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有麻醉作用,但酮酸中毒(DKA)的昏迷原因仍不清楚。
酮酸中毒(DKA)异常生酮作用是由于胰岛素对脂肪组织游离脂肪酸(FFA)释放和肝脏游离脂肪酸(FFA)氧化,生酮作用的调节作用消失造成的。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及被肝脏摄取的游离脂肪酸(FFA)都明显增高。在肝脏,胰岛素通过间接抑制长链脂肪酸辅酶A跨过线粒体内膜转运至线粒体基质,从而对游离脂肪酸(FFA)氧化生酮发挥正常调节作用。胰高血糖素可刺激肝脏线粒体内长链脂肪酸辅酶A转运,氧化及生酮作用,而酮酸中毒(DKA)病人正常胰岛素对抗作用消失。血浆正常β-羟丁酸与乙酰乙酸之比是3:1,酮酸中毒(DKA)时比值往往增高,有时达8:1.
市场上供应的试纸及药片与乙酰乙酸发生反应(与丙酮有弱反应),但与β-羟丁酸不起反应。因此,试纸反应会明显低估酮体总量。
症状和体征
起始症状是多尿,恶心,呕吐,尤其在儿童有腹痛。嗜睡或睡眠状态一般出现较晚,如不治疗可逐渐进入昏迷。少数病人因昏迷就诊。无Ⅰ型糖尿病病史者,开始常不能诊断为酮酸中毒(DKA),因为病人往往忽视多尿病史。在儿童,酮酸中毒(DKA)可误诊为急腹症,因可引起严重腹痛及白细胞增多。无并发症的酮酸中毒(DKA),体温常正常或低于正常。脱水征常见,有些病人有低血压。可伴Kussmaul呼吸(特征性的慢而深呼吸),呼气中可测有丙酮。
诊断
DKA诊断需要有高血糖症,高血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若病人血或尿的葡萄糖,酮体都强阳性,可确诊为DKA.开始血糖值常介于400~800mg/dl(22.2~44.4mmol/L),但可能更高。血浆pH和重碳酸盐降低,阴离子间隙增加。最初,血钠值轻度降低,而血钾常增高或正常高限。血钾≤4.5mmol/L应认为是明显失钾的依据,需要快速补钾。起初血清尿素氮(BUN)常增高至肾前性氮质血症的预期值。血淀粉酶通常增高,但DKA伴胰腺炎罕见。应仔细寻找可治疗的感染。
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1)快速扩容;(2)纠正高血糖症和高血酮症;(3)治疗期间,防止低钾血症;(4)鉴别和治疗有关细菌感染。用碳酸氢钠迅速纠正pH对大多数病人(血浆pH>7)是不必要的,这种治疗可以诱导碱中毒和低钾血症的严重危险。在DKA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密切观察是必需的,因为频繁的临床和实验室评估和适当的校准治疗必不可少。病死率约为10%,入院时低血压和昏迷是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循环衰竭,低钾血症和感染。
急性脑水肿,这一罕见且常常致命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儿童,较少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没有证据显示任何DKA治疗能明显改变急性脑水肿危险性。有些医生认为应避免血糖的迅速降低(每小时>50mg/dl,即每小时>2.78mmol/L),以减缓渗透压的快速变化。有些病人有先兆症状(如突然头痛,意识的迅速改变),但有些病人一开始便出现呼吸停止。在呼吸停止后,应用高换气,类固醇,甘露醇常无效,常常有持久的神经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