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常见于患者睡眠状态时,这是患者比较担忧的问题,他们担心心脏骤停而引起猝死。为减少患者的忧虑,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配合心理护理,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我科采用24h心电监护的方法对32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发展的变化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12月,选择住院患者32例(均为冠心病患者),男18例,平均年龄49岁,女14例,平均年龄60岁。
1.2 仪器与方法 心电监护仪,记录时间为8am~次日8am,记录房早、室早发生的频率及窦缓发生的时刻。
2 结果
患者的房早高峰期在4~6am,占房早总数的55%;室早高峰期在8~12pm,占室早总数的46%;窦缓在2~4am发生最多,占窦缓总数的56%。
3 讨论
房早、室早的出现对冠心病患者威胁较大。特别是频发室早容易诱发室颤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而在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及变化过程。根据其发生规律,有计划地制定给药时间,消除诱发因素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为患者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及用药时间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关键点。心律失常的高峰期是在8~12pm(除窦缓外),也正是进入睡眠前和睡眠开始不久。我们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作用时间、病效指导并协助患者应用心律失常的药物,睡前保持情绪稳定,教患者快速睡眠法,给予心理护理,提供心理暗示,以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消除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当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出冷汗伴周身无力、恐惧、焦虑、情绪激动应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这也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关键。
患者在睡眠时,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心电监护来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如窦缓易发生在4~5am,故应严密查记患者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晨起时(一般是5~6am)要嘱患者活动缓慢,动作不要过大或过猛,便秘者给予缓泻剂,避免用力过猛而发生意外。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必要时给予间断吸氧来减少心律失常的诱因。
通过全面有效的观察、护理措施,可减少睡眠状态时心律失常发生的频率,合理掌握给药时间,有效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提高专业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