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力资源管理师>历年真题>正文
08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题(七)

www.zige365.com 2009-4-7 16:48:58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二、多项选择题(86~125 题,每题1 分,共40 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86、劳动法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起到的作用是( )

  (A)平衡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水平

  (B)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

  (C)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供方主体地位

  (D)规范企业雇主的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E)为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

  87、促进就业制度包括( )内容。

  (A)国家的就业方针

  (B)退役军人再就业的促进措施

  (C)维护农民工的正当合法权益

  (D)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失业保护的措施

  (E)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就业服务的措施

  88、关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所形成的

  (B)企业职工和用人单位都属于劳动行政相对人

  (C)某公司聘用李某为车间总顾问,这种行为是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D)小王于2 月初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这属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E)职介机构被授权行使某些劳动行政职能时,它属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89、下列符合劳动标准制度内容的是( )。

  (A)最短工作时间 (B)劳动安全卫生标准

  (C)最低工资标准 (D)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

  (E)最低就业年龄

  90、有助于预防劳动争议发生的手段是( )。

  (A)集体谈判制度 (B)完善的劳动立法和执法

  (C)集体合同制度 (D)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干预

  (E)职工代表大会

  91、关于(劳动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心是调整劳动关系 (B)重点是确定劳动标准

  (C)前提是保证劳资互利 (D)目的是完善劳动力市场

  (E)基本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92、对宏观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多

  (B)工资水平越低,劳动力供给越多

  (C)宏观劳动力供给就是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

  (D)宏观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数量特征与微观劳动力供给的特征完全一致

  (E)宏观劳动力供给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了社会就业的基本格局

  93、下列失业类型中,主要是由于个人方面原因造成的是(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技术性失业 (D)技能性失业

  (E)选择性失业

  94、我国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

  (A)职业介绍 (B)提供就业训练

  (C)发放失业救济 (D)组织生产自救

  (E)农村进城劳动力就业管理

  95、现代经济学中对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主要指标有( )。

  (A)洛伦茨曲线 (B)基尼系数

  (C)库兹涅茨比率 (D)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

  (E)帕累托定律

  96、应用文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有( )。

  (A)叙述 (B)描写

  (C)抒情 (D)说明

  (E)议论

  97、在下列选项中,office2000 拥有的功能是( )。

  (A)文字处理(word)和电子表格处理(Excel)

  (B)网页制作(Frontpage)和图形图象处理(PhotoDraw)

  (C)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和照片图象处理(Photoshop)

  (D)数据库应用(Access)和信息组织管理(Outlook)

  (E)影音文件处理WindowsMedia

  98、从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岗位设计应当满足( )要求。

  (A)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B)提高服务与产出水平

  (C)劳动分工更加合理 (D)工作环境进一步改善

  (E)统一指挥分级管理

  99、岗位分析的首要工作是收集和研究该组织的全部资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分析者常常在开始工作时要根据( )进行分析。

  (A)组织机构图 (B)组织功能图

  (C)组织职务图 (D)组织职能图

  (E)产品工序目录

  100、在制定企业人员计划时,涉及到的变量有( )。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08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题(六)
08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题(五)
08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题(四)
08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题(三)
08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