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时常用的阻滞麻醉方法有哪些?
拔下牙时常用的阻滞麻醉方法有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舌神经阻滞麻醉及颊神经阻滞麻醉。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常用口内注射法。病人张大口时,可见磨牙后方、咽腭弓之前,有一纵行索条样粘膜皱襞,即翼下颌韧带。它与上下颌牙槽嵴相距的中点线外侧3~4mm的交点即为注射标志。注射时,让病人张大口,将注射针放在对侧口角,即第一、二双尖牙之间,与中线成45°,注射针应高于下颌牙牙合面1cm,并与之并行,从注射标志处进针直达骨面,约深2.5cm,回抽无血即可注入适量麻药,而麻醉下牙槽神经。由于舌神经位于下牙槽神经前内方约1cm处,此时将注射针退出1cm,注射0.5~1ml麻药,即可麻醉舌神经。若将针退至肌层、粘膜下时注射麻药0.5~1ml,即能麻醉颊神经。拔下颌牙时需同时麻醉同侧的下牙槽神经及舌、颊神经,才能达到拔牙时无痛的目的。上述操作结束5分钟后,患者感到同侧口角、下唇及舌尖麻木、肿胀,即表示麻醉生效,可进行拔牙手术。
拔上颌牙时常用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腭前神经阻滞麻醉及鼻腭神经阻滞麻醉。上牙槽后神经支配除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外的同侧磨牙、牙槽突及其相应颊侧粘骨膜、牙周膜。腭前神经支配同侧双尖牙和磨牙的腭侧牙槽骨和牙龈等。鼻腭神经支配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的牙龈、腭侧粘骨膜和牙槽骨。拔双尖牙及前牙、第一磨牙时,还须在相应龈颊沟处行浸润麻醉。
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时,一般从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根部的前庭沟进针,使注射针与上颌牙的长轴成40°,使针尖一直紧贴上颌骨表面向后上内方刺入2cm,回抽无血,即可注入麻药。
腭前神经阻滞麻醉的注射标志为腭大孔表面粘膜的小凹陷处,从颌平面观,腭大孔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连线的中外1/3处。注射时,先让病人头后仰,大张口,使上颌牙颌面与地面成60°,注射针在注射标志稍前方刺入腭粘膜,向上后方推进至骨面,回抽无血,即可注入0.5ml麻药,由于腭粘骨膜瓣与腭骨附着紧密,注射时较为用力,可见粘膜发白。注射麻药不可过量,注射点不可偏后,以免麻醉腭中、后神经,使软腭、悬雍垂麻木不适而出现恶心、呕吐。
鼻腭神经阻滞麻醉的注射标志是左右尖牙连线与腭中线交点处的梭形腭乳突。让病人张大口,头向后仰,把注射针从腭乳突侧缘刺入粘膜,然后把针摆向中线,平行于中切牙长轴方向,向后上方推进约0.5cm,注入0.5ml麻药。由于该处组织致密,注射麻药时需用较大压力。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检查,腮腺常单侧受累,导管口红肿,按摩腮腺时有脓溢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伴自发性跳痛。因全身状况衰竭或腹部手术后发生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诊断并不困难。而在一般情况下发生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应注意与咬肌间隙感染、腮腺区淋巴结炎、流行性腮腺炎相鉴别。
咬肌间隙感染是下颌智齿冠周炎常见的并发症,有牙龈肿胀史。有些病例开始即呈咬肌间隙感染表现而无牙痛,非常类似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但咬肌间隙感染的肿胀中心及压痛点在下颌角部,常伴有张口受限,腮腺导管口不红肿,唾液分泌虽少但清亮。
腮腺区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变局限,发展缓慢,脓肿自淋巴结内破溃累及腮腺,患者多可忆及腺内先有小结,后逐渐增大发展的病史。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无异常。
流行性腮腺炎多发生在儿童,有接触传染史。虽然也有腮腺肿大、疼痛及发热等表现,但导管口无红肿,也无脓液溢出,白细胞总数不高,但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多,双侧腮腺可以同时或先后受累,急性期血液及小便中的淀粉酶轻度或中度升高。
口腔颌面损伤后怎样预防窒息的发生,应当怎样进行急救?
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伤后出血较多,易形成血肿,组织水肿迅速而严重,而呼吸道位置与口腔颌面部关系十分密切,故当口腔颌面部,尤其舌根、口底、颌下等部位受伤后,软组织发生的水肿、血肿极易影响呼吸道通畅,导致窒息的发生,而窒息又会危及病员的生命。所以,口腔颌面部受到损伤后,积极预防窒息的发生及发生窒息后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