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称为抗菌谱。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细菌,其抗菌谱窄,如异烟肼只对抗酸分支杆菌有效。抗菌范围广泛称之为广谱抗菌药,如四环素和氯霉素,它们不仅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且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及某些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2.抗菌活性: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称之为最低杀菌浓度(MBC)。
3.抑菌药: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等。
4.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甙类等。
5.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段时间,药物浓度下降至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后,仍然对细菌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PAE时间反映药物对作用靶位的亲和力和占据程度的大小。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细菌细胞膜外是一层坚韧的细胞壁,能抗御菌体内强大的渗透压,保护和维持细菌正常形态的功能。
磷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能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不同阶段, 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起到抑菌或杀菌作用。如青霉素等的作用靶位是胞浆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表现为抑制转肽酶的转肽作用,从而阻碍了交叉联接。
2.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能选择性地与细菌胞浆膜中的磷酯结合; 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等能与真菌胞浆膜中麦角固醇类物质结合。它们均能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糖和盐类等外漏,从而使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
细菌为原核细胞,哺乳动物是真核细胞,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核蛋白体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但它们的作用点有所不同。
①能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使蛋白质合成呈可逆性抑制的有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②四环素能阻止氨基酰tRNA向30S亚基的A位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③能与30S亚基结合的杀菌药有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4.抑制核酸代谢: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DNA的合成,利福平能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