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然界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则认为可能还有其它夸克的存在。后来的实验发现了新夸克,证实了丁肇中的科学预言是正确的。这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种夸克模型”是一定条件下的实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有其真理性,但随着实验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丁肇中在新的实验条件下提出了“4种夸克模型”,用新的认识取代了旧有的认识。后来人们在“4夸克理论”的启发下,又提出了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这表明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在大多数人认为自然界只有3种夸克的情况下,丁肇中却不盲从,而是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实验,大胆创新,提出了4夸克理论。这表明人们要发现和推动真理的发展,除了尊重实践外,还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该题的考核点有两个,一是现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及其哲学意义,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学说。前者是2001年大纲新增考点,后者是大纲多年未考点,2001年考研试卷中这两者
巧妙结合就出了这道综合性的论述题。这为今后论述题的命题形式、角度提供了一个样板,考生应当注意。
35答案: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就是达到小康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西部的发展。(3分)另外,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央在世纪之交,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3分)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2分)
在实施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2分)
解析:
2001年试卷命了这样一道论述题,一是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热点问题;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多年未考点,命题空间较大。
该题考查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与遵循原则。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必要是是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和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状。可能性是改革20多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已有能力解决地区发展差距。
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经济意义是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政治意义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
实施这一战略要处理的关系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的关系,政府规划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五、材料题
36 (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1分)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2分)
(2)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3分)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