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Ⅰ
1. B 2. C 3. D 4. B 5. B 6. D 7. B 8. C 9. A 10. A
11. D 12. A 13. C 14. C 15. A 16. D
二、选择题Ⅱ
17. ACD 18. ABD 19. ABCD 20. ABC 21. BD 22. ACD 23. ACD
24. AD 25. AC 26. BC 27. ABD 28. ABCD 29. ABCD 30. ABC
31. ABCD 32. ABCD 33.ABCD
三、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考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们的认识包括想像,归根到底来自实践。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像”,建立在其既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与成仿吾实际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发生了与实际的偏差。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有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和“想像”的前提。丁玲对成仿吾的想像源自其既有的理性认识,并受其影响。
(2)认识的辩证过程原理(考点)
人的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和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由开始的建立在原有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基础上的“合理想像”,经过实际交往的实践,最终实现了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35、(考点: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占主导地位的生活关系和所有的关系。如“八宝饭”中的糯米。
2、我们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经济基本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他经济成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根本的生产关系上,符合社会历史规律和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特征,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能体现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又能实现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作用。
36(考点: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来自毛泽东思想概论最重要的第二章)
1、在抗战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基本政策,当地土地由地主和富农部分的流向了贫雇农、中农和其他阶级成分手中,与此相应,农村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地主和富农成分减少,贫雇农和中农以及其他阶级成分扩大。
2、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是党适应当时的抗战形势以及统一战线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土地政策的调整。能够团结大多数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所有支持抗战和爱国者地主阶级,以对付共同的敌人,这种减租减息的政策既减轻了的负担,又满足了团结地主的要求。
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以及相关其他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党总是适应当时革命形势斗争的变化,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的政策,是党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解决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反帝反封建,把中国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制度,是党的革命目标,地主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所以在抗日战争之后,党把减租减息的政策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政策,并最终通过土地改革在中国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
37 (考点: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建设创新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