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A] 第二段提到,随着国际互联网越来越趋于商业化,普及上网会对商家有利,因为上网的人越多,潜在的顾客人数就越多,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惟恐落后于形势,想要扩大上网率。第二段最后一句指出,数字分化的缩小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国际互联网很可能是我们迄今所拥有的战胜贫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所谓战胜贫困即指使这些贫穷国家富裕起来。第三段第三句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国际互联网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B意为:可以带来海外投资。在第四段,作者建议贫穷国家在利用外资方面放弃一些过时的偏见-如殖民、侵犯主权等概念,积极利用外资建立自己的电子基础设施,以便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提供的机遇,走向富裕(better off)。这里的逻辑并不是互联网带来外资,而是利用外资发展网络工程。 C意为:能很快消灭贫困。虽然作者提到了国际互联网的利用可能是战胜贫困的工具,但这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努力。 D不对。正像上面所分析的,政府关注国际互联网是因为它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潜力,而不仅仅是它将世界连成一片这个事实。 57. [D] 在第四段,美国和巴西的例子都用以说明抛弃过去的在利用外资上的错误观念,充分利用外资建立电子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因为,哪个国家在建设第三次浪潮(指目前正在进行的信息产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上利用外资多,哪个国家就将变得更富裕(见第四段倒数第三句)。 A意为;向海外提供资金援助。 B意为:防止外资的控制。第四段最后两句指出,利用外资并不意味着缴械或受愚弄,也不意味着放任外国公司肆意妄为,但是这的确意味着:对于利用外资建设能源和电信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人们已有所认识,而这些设施是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的基础。 C意为:建立工业基础设施。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到的不是建立工业基础设施的问题。 58. [A]意为:其电子工业发展的程度e 参阅对以上三个题的题解。 B意为:它是否反对外来移民。 C意为:它是否采用美国的产业模式。美国的例子仅仅是利用外资建设基础设施的一个成功例子。 D意为:它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着外企。 全文翻译: 今天,人们十分关注所谓的是信息差异问题-世界上信息资源丰富的地区和信息资源贫乏的地区之间的差异;这个差异确实存在,我和我妻子20年前就曾谈及这个临近的危险。然而,那时还不太明显的是一些抵制信息差异的、新的积极因素。实际上我们是完全有理由感到乐观的。 一些技术上的因素使我们有理由期望差异会缩小。随着互联网的日趋商业化,上网普及对商家是有利的-毕竟,上网人数越多,潜在的客户就越多。越来越多的政府,惟恐自己的国家落后,纷纷推广互联网的普及。一二十年之内,全球将有一二十亿人互联。因此,我认为在未来的数年中,信息差异将缩小而不会变大。那是好消息,因为互联网很可能成为我们消除所面临的贫困的最强有效的工具。 当然,使用互联网不是惟一消灭贫困的方法。互联网也不是我们所拥有的惟一工具,但它却有巨大的潜力。 要想利用互联网,某些贫困国家必须克服对国外投资所持的过时了的反殖民的种种偏见。那些认为外国投资是对本国主权的侵犯的国家最好还是研究一下美国的基础设施(社会的基本结构基础)建设历史。当初美国建设自己的工业基础设施时,缺乏必要的资金,因此美国的第二次浪潮基础设施-包括公路、港口,高速公路、港口城市等等-都是用国外资金建造的。英国人、德国人、荷兰人和法国人都在前英国殖民地投资。他们提供资金,美洲移民建造。想想看,现在谁拥有这一切?美国人。我想,在这件事上,像巴西或其他任何地方同样也该这样。你拥有的去建造第三次浪潮基础设施(今天主要指电子基础设施)的外国资金越多,那么你的情况就越好。这并不是说卑躬屈膝,任人愚弄,也不是对外国公司不加控制。但这的确意味着你已认识到外国公司对本国能源及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这些基础设施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