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题:34—38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 ——摘自《反杜林论》 材料2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请回答: (1)材料1、2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 (2)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 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 3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秋收起义几仗打下来,部队相继失利,损失很大,队伍“竟至溃不成军”。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拿着一份从学校借来的地图,指着湘赣边界山形最宽的部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这里像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中段,最适合做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要到那里去当“山大王”。 听了毛泽东的分析,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大多数同志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师长余洒度就极力反对,他说攻打长沙是省委决定了的,我们现在全军会师了,就应该立即反攻浏阳,直取长沙;不打长沙,却退到农村,这叫什么革命?毛泽东耐心地说: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毛泽东的话,通俗易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深刻的真理。总指挥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他说:毛委员讲得对,现在交通要道和城市不是我们占领的地方。如果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没之险。 ——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请回答: ⑴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4分)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