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述题
1.答: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科学研究起源予教育实践
教育科学研究是从教育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在教育发展的初期,没有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和人员,人们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活动,增进对教育的认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活动日益复杂,仅靠在教育实践中认识教育问题已经满足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于是教育科学研究从教育实践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及研究管理机构,出现了专职的研究人员和特定的研究对象,产生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即便如此,教育实践当中的问题仍然是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2)教育科学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科学研究是为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服务形式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认识成果.通过指导教育实践来实现服务目的。教育科学研究曾一度出现脱离教育实践进行单纯理论研究的倾向,表现为教育科学研究成为置身于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专职研究者的领地,而身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教师却处于教育研究的旁观者和配角的地位。这样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没有多少价值。
3)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
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源泉和动力。教育实践的丰富和改革,必然要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及时回答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4)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否有价值。归根结底是看它对教育实践起多大的作用。因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不是看其逻辑是否严密,表达是否流畅,而是要看它能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
2.知、情、意、行是构成儿童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求。知即道德认知,这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情即道德情感,对儿童德性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这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具有统一性,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要根据具体情况,深人分析儿童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3.正确理解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的特点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人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更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但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不一定能提高思想。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必须在思想深处引起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
(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引导他们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观点。促进他们思想的提高;学生思想提高了又必将积极推动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
(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二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在小学阶段应达到的目标是:
第一,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第四,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6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