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过度学习。 18.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及其组织称之为。 1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 20.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为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 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4.简述教学目的的功能。 5.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自我调控能力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四.论述题 试论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