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师>微观经济学>正文
拉宾将行为分析成为微观经济学主流

www.zige365.com 2011-2-12 17:36:37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拉宾将行为分析变成微观经济学主流
 
  当人们处于一个不可能坚持下去的“白热化”情况时,他们会做出难以更改的决定,比如,车商的过分宣传会促使人们买下名车,热恋中的人们会马上结婚。由于人们低估了强烈感情的影响程度,他们很可能做出不可更改的决定。“冷静阶段”就是要求人们在做这些决定之前拖延一会儿,或许能纠正这种错误,使人们不至于产生过分的预测偏差,并不至于做出让自己后悔不已的决定。

  □史晨昱

  

  主流经济理论是在简化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因素的假设条件下构建起来的。随着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积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行为因素已显化为影响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运而生的行为经济学认为,不同参与个体通过行为表现与经济环境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行为经济学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有益的修正。行为经济学一直试图融入主流经济学。以2000年克拉克奖(青年经济学家的最高荣誉)颁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为标志,行为分析方法迅速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流部分。拉宾的获奖也直接促进了丹尼尔·卡尼曼两年后摘得诺贝尔桂冠。

  现年43岁的拉宾,198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与数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起执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1999年晋升为经济学教授。

  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

  不仅仅只是“自利”

  拉宾从事研究之初,是一位致力于主流的博弈专家。主流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拉宾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不仅仅只是“自利”,也有情感、观念导引和“社会目标”引致的成分。因此,他将社会动机的一种形式-利他或是人们对他人福利的关心纳人博弈分析中。1983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杰作“博弈经济学中的公平”。之后,拉宾将全部精力转入行为经济学研究,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比较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

  准贝叶斯理论。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面临的事。例如,什么时候利率会上升?哪支股票会上扬?回答这些问题都伴随着概率判断的过程。按标准经济学原理,概率判断是基于统计样本的概念,并且在面对新的事情时,我们不断用贝叶斯准则修正自己的预测概率以使之接近实际。所谓贝叶斯法则,是指当分析样本大到接近总体数时,样本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但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并不遵循贝叶斯规律,而是给予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更多的权值,在决策和做出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的事件。面对复杂而笼统的问题,人们往往走捷径,依据可能性而非根据概率来决策。这种对经典模型的系统性偏离称为“偏差”。由于心理偏差的存在,投资者在决策判断时并非绝对理性,会行为偏差,进而影响资本市场上价格的变动。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力的替代工具,经济学家不得不在分析中坚持贝叶斯法则。拉宾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准贝叶斯理论,即假定人们虽然错误指定,或者错误解释一系列假设,而使用的却是标准的贝叶斯规则。拉宾用确定性偏差(confirmatory bias)加以证明。模型认为,一旦人们形成先验信念,就会有意识地寻找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而人为地扭曲新的证据。那些相信假设量A比B更好的人会始终坚信A更好,甚至有时会为支持A而错误解释B。例如,不论股市潮涨潮落,一些基金经理常年坚持“价值”投资策略,而另一些基金经理常年坚持“增长”投资策略。

  小数定律

  将产生“赌徒谬论效应”

  小数定律。在准贝叶斯的框架下,拉宾进一步提出“小数定律”(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人们往往过于简单地将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建立在少量信息的基础上,即以小样本特征反映总体特征。拉宾向人们展示了这种信念在金融、证券和管理等领域许多令人惊奇的结果。小数定律将产生“赌徒谬论效应”,或者反向调整的“平均法则”。赌徒谬误是指在一个独立的样本里,人们预期第二次抽出的信号与第一次抽出的负相关,即人们预期第一个结果的出现增加出现第二个不同结果的可能性。比如说,随便从口袋里拿出一枚普通硬币,如果抛了3次都是正面朝上,人们会说“下一次一定是反面”。他们认为,即使抛硬币次数很少,也应看到正反面出现机会大约各占半数的结果,因此必须有更多的反面来平衡这么多的正面。其实即使连抛3次都是正面的话,下一次出现正面的机会仍然是50%。事实上,人们在某个彩票号码中奖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都避免再在那个号码上下赌注。再如投资者在三年的多头市场之后预测会过度悲观,在三年的空头市场之后预测会过度乐观。

  贴现率是

  时间不一致的

  时间偏好。经典金融理论在时间偏好问题上不考虑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差别,即不同时间的贴现率都是一样的。拉宾则认为,贴现率是时间不一致的。这涉及我们怎样权衡某一天与第二天的问题。如果要做一件事的时间是第300天和第301天时,人们通常把这两天看成一样。但当这两天就是今天和明天时,我们极其在意今天的处境。如果你在今、明两天之间做出选择,你会倾向于今天就去做一件渝快的事,而把不愉快的人物拖延到明天去做,即使这种拖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人们会因为拖延戒烟、节食或是体检而影响寿命。拉宾进一步论证,相比未来福利,人们更重视现有福利。这意味着,在每个时段,一个人会比任何先前时段更加追求即刻的满足。抓住这一特征,拉宾描述了人们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现象。他认为,当预期有金钱收入但尚未收到时,人们能相当理性地在消费和储蓄上规划。在有限的刺激下,人们愿意储蓄和推迟开支。但是当钱真来了,人们的意志便崩溃了,钱往往立即被花掉。这是因为,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长期贴现率。

  损失规避。标准经济理论中,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会将期望效用最大化,而且往往是将各种不确定结果中的效用加权平均后再得以最大化。通过心理学实验,拉宾发现了与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一些结论。传统经济学中对于风险、损失或获得金钱的态度,都是有关绝对水平的。但实际上人们更在意变化,而不仅仅是绝对水平。人们通常更为关注财富的变化情况而非财富的绝对水平,而且对于一个给定的财富水平参考点,人们对财富的减少(损失)比对财富的增加(收益)更为敏感,即具有“损失规避”的基本特性。这显然比期望效用理论能更好地解释了人类行为。

  以强制性“冷静阶段”

  纠正预测偏差

  预测偏差。如果饥肠辘辘地冲进食品店,你会采购更多的食物,偏向过度消费。但既然这个道理众所周知,为什么这种现象会长期存在?拉宾认为,因为人们常常低估了自身行为和外生变量对未来效用的影响,从而夸大了未来偏好与现在偏好的相似度,由此产生了预测偏差(projection bias)。拉宾分析说,一个人的现在福利不仅受其现在消费的影响,还受到他过去的行为,偏好中暂时的变动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他在会使其偏好发生改变的环境中面临选择时,肯定会预测未来的变化如何影响他的未来偏好。

  拉宾规范了人们对未来效用的预测偏差的含义:人们倾向于低估其状态中的变化效果,从而错误预测未来偏好,导致动态选择环境中的系统性偏差。他强调,预测偏差是广泛存在的,而且产生预测偏差的环境是多样的。人们常常低估了偏好中短期的短暂变化,或是缓慢发展但长期存在的变化,以及不依赖于先前选择偏好的变化。拉宾为此提出应让消费者有一个在决策前的强制性“冷静阶段”。他提出,在很多情况下,当人们处于一个不可能坚持下去的“白热化”情况时,他们会做出难以更改的决定,比如,车商的过分宣传会促使人们买下名车,热恋中的人们会马上结婚,当人处于极度绝望时会自杀等。由于人们低估了强烈感情的影响程度,他们很可能做出不可更改的决定。“冷静阶段”就是要求人们在做这些决定之前拖延一会儿,或许能纠正这种错误,使人们不至于产生过分的预测偏差,并不至于做出让自己后悔不已的决定。

  年轻的拉宾早早登上了学术颠峰。与年龄相称的是,他喜欢明快的色彩。他的办公室摆满了色彩斑斓的写字笔和玩具。他制作的课件也总是五颜六色。在闲暇时,他喜欢身着花哨的T恤、哼着鲍勃·迪伦的民谣摇滚游走在电报大道的服装店间。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