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融资
1、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规定“集中信用于银行”,禁止发生商业信用,禁止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禁止民间的高利贷活动。
2、除中国人民银行外,禁止其他金融机构存在。对早已存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实行与银行的农村营业所联合经营,从而纳人国家银行统一经营的范围。同时停止了国家债券的发行。
3、规定了银行信贷的三大原则,即:贷款必须按照计划发放和使用;贷款必须有适用适销的物资作为保证;贷款必须按期偿还。简称“三性”:计划性、保证性和归还性。其中计划性作为首要原则。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资方式情况
1、各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运用和发展;
最先恢复的是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
1981年恢复国家信用
2、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既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又对经济体制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银行摆脱资金供给制,有利于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
(2)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国有企业不再完全依赖银行,在资金方面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条件;
(3)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4)有利于多种所有者制的发展;
(5)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
(6)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融资格局的新变化
1、金融资产规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国际范围内比较,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较高的水平。
2、在我国融资结构中,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相对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部门一跃成为主要的储蓄者。
(1)财政收支额在GNP中的比重下降,财政资金对总需求的影响程度减弱
(2)企业经营越来越依赖外部融资
(3)居民金融资产大幅上升
3、建立充分市场化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存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四)完善的金融市场是资金有效融通的必要条件
资金的有效融通是指:一是将有限的资金配置到经济效益最佳的地方;二是指资金融通能够以尽快的速度完成
要使资金融通合理有效,必须建立一个规范、有效、完善的金融市场,包括借贷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租赁市场、信贷市场等
了解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融资格局,了解我国的融资体制改革以及我国融资格局的新变化,熟悉融资方式多样化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掌握完善的金融市场是资金有效融通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