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其区位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一)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假设条件
①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在此范围内只探讨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不涉及其他因素。
②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
③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
④劳动力供给也为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
⑤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⑥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和销售问题。
(二)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自然应选择在原料和制成品两者的总运费为最小的地方。
遍布性原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料,此类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
限地性原料,也称地方性原料,指只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原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之比,即: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劳工成本,就是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在具体选择工厂区位时,韦伯使用了单位原料或单位产品等运费点的连线即等费用线的方法加以分析。同时,还考虑了劳工成本指数(即每单位产品之平均工资 成本)与所需运输的(原料和制成品)总重量的比值即劳工系数的影响。
(四)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
1.集聚因素 :是指促使工业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分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它们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对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1)生产或技术集聚:也称纯集聚,它对工业效益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由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二是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
(2)社会集聚:也称偶然集聚,是由于企业外部因素引起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二是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
生产集聚是一般集聚因素,社会集聚是特殊集聚因素。前者是集聚的固定内在因素,后者是集聚的偶然外在因素。因此,在讨论工业区位时,主要是注意一般集聚因素,不必注意特殊集聚因素。
2.分散因素
“分散因素”与“集聚因素”相反,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
例题1: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A 最低点B最高点 C平衡点 D 区位
答案:A
解析: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例题2: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之比叫( )
A 原料重量B 成本重量 C原料指数D 成本指数
答案:C
解析: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之比叫原料指数.
例题3:劳工成本指数与所需运输的总重量的比值叫( )。
A 运输成本 B劳工系数 C 劳工成本 D 工资系数
答案:B
解析:劳工成本指数(即每单位产品之平均工资 成本)与所需运输的(原料和制成品)总重量的比值即劳工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