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师>模拟试题>正文
2014年一级建筑师模拟试题《建筑材料与构造》(2)

www.zige365.com 2013-10-9 9:42:25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11.以何种强度来划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

  A.混凝土的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

  B.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C.混凝土的棱柱体抗压强度

  D.混凝土的抗弯强度值

  提示: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107-87)规定:以混凝土的立方抗压强度标准值来划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答案:B

  12.配制混凝土用砂、石应尽量使(  )。

  A.总表面积大些、总空隙率小些

  B.总表面积大些、总空隙率大些

  C.总表面积小些、总空隙率小些

  D.总表面积小些、总空隙率大些

  提示:使混凝土密实而水泥用量较少。

  答案:C

  13.下列有关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叙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A.在混凝土中,除水泥外,骨料与水的重量约占总用量的80%以上

  B.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承受压力,钢筋承受拉力

  C.混凝土与钢筋的热膨胀系数大致相同

  D.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干表观密度与烧结普通砖相同

  提示:烧结普通砖的表现密度在1600-1800kg/m3之间;普通混凝土的干表观密度为2000-2800kg/m3之间见《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C]55-2000)。

  答案:D

  14.混凝土是(  )材料。

  A.完全弹性体

  B.完全塑性体

  C.弹塑性体

  D.不好确定

  提示:完全弹性体材料和完全塑性体材料是不存在的,大量物质都是介于弹性、塑性和敬性之间的。混凝土拌合物也是如此,是三者的共同组合体。

  答案:C

  15.混凝土的强度受下列什么因素的影响?(  )(1)塌落度;(2)水灰比;(3)水泥品种;(4)水泥强度。

  A.(1)(3)(4)

  B.(2)(3)(4)

  C.(3)(4)

  D.(2)(4)

  提示: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有水泥强度、水灰比、养护条件、骨料种类及龄期等,其中水灰比与水泥强度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原材料一定,即水泥强度等级及骨科种类、性质一确定,则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水灰比。

  答案:D

  16.用压碎指标表示强度指标的材料是(  )。

  A.普通混凝土

  B.石子

  C.轻骨料混凝土

  D.轻骨料

  提示:普通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都是以立方体抗压强度作为强度指标;轻骨桶压强度或强度标号作为强度指标。石子则是以压碎指标和岩石立方体强度两种方式

  答案:B

  17.混凝土是(  )材料。

  A.完全弹性体

  B.完全塑性体

  C.弹塑性体

  D.不好确定

  提示:完全弹性体材料和完全塑性体材料是不存在的,大量物质都是介于弹性、塑性和黏性之间的。混凝土拌合物也是如此,是三者的共同组合体。

  答案:C

  18.石子级配中,空隙率最小的级配是(  )。

  A.连续

  B.间断

  C.单粒级

  D.没有一种

  提示:间断级配是指人为剔除某些骨料的粒级颗粒,使粗骨料尺寸不连续。大料之间的空隙,由小几倍的小颗粒填充,使空隙率达到最小,密实度增加,节约水因其不同粒级的颗粒粒径相差太大,拌合物容易产生分层离析,一般工程中很少用。

  答案:B

  19.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但又不降低混凝土强度的措施为(  )。(1)增加用水量;(2)采用合理砂率;(3)掺加减水剂;(4)保持水灰比不变,增加浆用量。

  A.(1)(2)(3)

  B.(2)(3)(4)

  C.(1)(3)(4)

  D.(1)(2)(3)

  提示: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掺加减水剂能够释放出包裹在未水化水泥围多余的水分,从而增加拌合物流动性;采用合理砂率,增加水泥浆的数量,也能增合物流动性。

  答案:B

  20.在下列因素中,影响混凝土耐久性最重要的是(  )。

  A.单位加水量

  B.骨料级配

  C.混凝土密实度

  D.孔隙特征

  提示:混凝土耐久性不好的原因关键还是因为内部的缺陷(各种孔隙通道)给外物质侵蚀提供了通道,因而混凝土自身密实度的提高,不但可以提高强度,增强水泥面粘结强度,而且水分和有害气体也难于侵入,因而耐久性提高。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2014年一级建筑师模拟试题《建筑材料与构造》(3)  
2014年一级建筑师模拟试题《建筑材料与构造》(4) 
2014年一级建筑师模拟试题《建筑材料与构造》(5) 
2014年一级建筑师模拟试题《建筑材料与构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