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来说,水是历史,是活力,是资源,是财富,也是象征,是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的象征。这是今年初新任上海市市长陈良宇在视察苏州河时期,对上海的水所作的一番诗意的描述。 一连串的排比,一层层的递进,决非一般性的由感而发所能信手拈来,透露出的是新一任市长对上海水问题的战略思考、理性判断和情感抒发。由此,引起方方面面的广泛共鸣,也激发我们去应和时代发展的脉膊,研究水的文化,思索水的内涵,挖掘水的魅力。 本文尝试侧重从水文化的角度对水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描述。 1、水与上海历史 水是生命之源。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造就了后来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水,成就了上海得天独厚的城市形象。上海位于长江之箭与弧形海岸线的搭接处,背靠太湖,面临东海,北挟长江口,南濒杭州湾,内有黄浦和苏州河浩浩荡荡穿城而过、往复奔流,千万条支河如脉动的血管、滋养生息。特定地理环境的自然造化,加上历代人民的勤劳创造,织出江河湖海之风水,绘就江南水乡之风貌。 水,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品格。上海从无到有,因水成陆;从小到大,因水而兴,以河口般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气魄,迎来送往,吐故纳新,从本土走向世界,从过去走向未来。她从来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充满着创造的冲动和激情;她的开放与发展的品性与生俱来,与时俱进,富有朝气和活力。 水,扩大了上海的外延,也丰富了上海的内涵。黄浦江上的汽笛应和着海关大楼的钟鸣,陆家嘴的和谐夜色映照着朱家角的粉墙黛瓦,苏州河的今昔见证了城市发展理念的升华和回归。水,流淌在上海的历史文化中;历史文化,也将溶进上海水的时空变幻。 水与历史同在,水与历史俱进。上海的历史,是否也可以因此说是一部充满水的韵律和动感的历史? 2、水与上海小城镇发展 水,浸洇、渗透了郊区老镇的文化和历史,也焕发、延续着阡陌街巷的生命和活力。谈及水与小城镇的关系,不由人不想起典籍中记载的青龙镇循水运兴而勃发、因水运衰而没落的一段旧话。 历史上,上海曾有一条青龙港,青龙港边有座青龙镇,在唐宋鼎盛时期,繁华直逼苏杭,有22桥、36坊, 还有3亭、7塔、13寺,商贾云集,文人汇聚。北宁诗人梅圣俞作有《青龙海上观潮》诗:“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老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这一切,后来都随青龙港的淤塞而湮灭了,至今只留下少许遗迹供人凭吊、引人深思。 透视水与小城镇的现实,令人冷静和忧虑。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演变,发展取向的偏移,郊区水系的功能和作用曾一度被忽略、被没视、被弱化、被异化,人弃水而去,水也离人越来越远。当我们面对一条条变窄了的河面,变硬了的河岸,变黑了的河水,我们不能不冷静反思,深刻检讨。 但江南水乡的余韵一直在点燃着人们亲水的渴望。站在石湖荡的杨柳岸边,坐在朱家角的石拱桥头,行走在金泽、枫泾、南翔、练塘的水边街巷,小桥,流水,飞雨,人家,梦一般的江南水乡,诗一般的古典风情,断断续续,若隐若现,成为人们心向往之一片片净土,润泽着浮躁的心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里,充满了对恢复生态、重塑自然、光大历史文化憧憬、向往和认同。 今年5月,以“古”文化、“水”文化旅游为核心,以休闲度假和生态居住为特色的朱家角中心镇建设正式启动。位于淀山湖畔、具有千年历史的朱家角镇,水文化底蕴深厚,保留有明清特色的古镇、古街、古桥以及粉墙黛瓦的临水民居,拥有童天和药号、泰安桥以及江南名园课植园等20多处景点。此次开发性、保护性建设,将采取以新促老、新老联动的方法,古镇区修旧如旧,凸现旅游功能;老镇区协调过渡,为旅游配套服务;新镇区拓展提升,彰显现代江南水乡民居特色。有理由相信,经过3—5年的开发,朱家角镇将建成展示上海历史文化,凸现水乡特色风貌,生态环境一流,人水和谐相依的小城镇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