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师>复习指导>正文
2010年建筑师经验交流6(09/8/10)

www.zige365.com 2009-8-10 11:23:12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之下,呈现出一种高强度的迅速扩张,蔓延至郊区农业结构的村镇,失去耕地的“都市村民”以通过出租空余房屋维持生活的经济平衡,逐渐成为“都市村庄”。规划上往往只是简单地清除这类尴尬地区,然而获得土地的开发商也将面临的棘手的拆迁问题。“如何利用这些‘边边角角’的地段,为其注入新的产业经济链。在保有其原有‘生命力’的基础上,帮助这些‘新市民’融入高成本城市生活。”是本文作者针对上海老城与新区夹缝地带的思考,他为这些“都市里最后的村庄”提出的一种改造和发展的设想,不失为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劳动人民 社区 改造 发展 
  一 背景
  城市发展进程中正在“清洗”大量的“一般特征”。这种“清除”使我们感觉到新的社区是一种不留旧痕迹的崭新的美好事物。我们城市的新区大都是国际大牌建筑师的作品。在这些新建筑的大堂曾经是许多居民的住宅或小巷;具有使命感的专家学者一直呼吁延续旧建筑的“历史文脉”。可一不小心又成了一种“时尚”,使得整个城市各区域都在挖“文脉”。历史性的建筑群或文物建筑得以保留了,但其余都面临被换以“商业标签”的厄运。此时的城市中似乎只有两种动态:一是面向未来,建新区;二是深挖“历史文脉”。某种地区(外环线一带的平民住宅村落,七、八十年代的公房住宅)似乎已成为这个城市的“盲点”。“一般特征”是平民百姓普遍生活区构成的基本构架。他们不是老城区中的传统里弄住宅,不是高尚地段的新式花园洋房,更不是先锋的白领青年公寓,而是近四十年来一般的平民百姓住宅,是“非典型”性的城市“文脉”。但恰恰是这些平民住宅构成了城市最具有“一般特征”的元素。上海的城市特征中有强烈的“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的烙印。这种烙印的价值正在以“历史文脉”的方式传承与发挥。但我们忽视了六十——八十年代建造的平民住宅。 
  二 探讨平民住宅的必要性
  上海城市文脉正在不断地被挖掘。北面的杨树浦传统工业区,苏州河的SOHO区,多伦路、泰康路的文化艺术街,衡山路老洋房,外滩华贵的旧建筑等等,历史性的建筑或街区正被赋予新的功能,不断地运转。但是在上述的几个区域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非历史性”的社区式建筑群。它们是构成城市特征的一种细胞单元。由于这些区域既不是我们憧憬的未来,也不是值得深挖的“历史文脉”,它正成为城市中的盲点。它代表了我们的昨天,我们的城市发展应该基于这种骨架上滋生出来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张,这些平民区域主要集中在外环线一带(内环线带也有少部分)。这些社区的路段都不长,以往(80年代前)是郊县的某个村或某个“队”。居民以前多为非城市户籍。九十年代后,这些村、乡逐渐演变成新型的住居区,工业园区。虽然村里居住的基本格局延续至今,但原住民的户口已是城市户籍。他们的农田不存在了。这些“都市里最后的村庄”往往是我们所指的“城乡结合部”,它们在行政隶属上已划为某个区,但这些区里的各个职能部分却很难管理它们。村民们在习惯上还虚设了“村长”这样一个传统,以至于这些村有潜意识的“自治权”。这些外环线一带的村庄可能在城市规划蓝图中已有美好的明天,但这种未来是建立以土地批租形式上的,开发商将对这里进行拆迁,建成一个个新式小区,再"强拆"被禁止的情况下,必将经过一个棘手的重生的过程,甚至再度沦为“三不管”地段。那么,原住民将能不能继续在维系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基础上发展呢?如果留下,这些“新市民”如何融入高成本城市生活?这一系列问题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值得探讨的。 
  三 态度
  城市发展特征是多元化的,上海除了欧式旧建筑及本地中西合璧的石库门等建筑,还有大量的“本土”平房建筑群。从单体建筑来看,很近似于儿童画中的“房子”。简单的砖墙,“人”字形屋顶。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审美”价值或“历史”价值就忽视它。从城市再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和石库门里弄建筑是等值的。因为他们明显地代表了一代平民阶级住宅构架。当这些近似儿童画的“房子”排列成若干小巷时,便具有一种生动社区景象。这种生动是来自于“原创原发”性。它们没有“里”和“弄”,只有巷与“非功能”性的自由“留白”。房子与房子之间平面布置几乎都是成角度的,没有一条直线的巷,房子与房子的间距很少有平行线。它与里弄住宅最大的不同是:石库门里弄是历史时期内房地产和本地居住习惯的产物,是理性住宅设计的最高体现;而这些城市里的村庄是自由建造的结果(虽然在七八十年代村里也有几款标准图集),但每户在建造中根据自己的需要“篡改图纸”;其二,里弄住宅是由营造社设计规划(尤其是新式里弄),并由专业营造公司施工,在里弄里是没有任何商铺的,相反这些平民村落是自己建造,且小巷里由各种功能杂铺(烟杂店、理发店、浴室等),它是即封闭又外向的小巷。其三,平民村落与里弄在形式上很大不同,他们没“半殖民半封建”建筑的烙印,它们是在江南大地理环境中最简单的细胞元素,最具有本土特征:白墙黑瓦虽不像江浙水乡那么考究,没有附加其外延部分的审美趣味,但它的骨架却很相似(砌筑房子基本形制及方法与江南一带的方法很像)。由于它们是城市中的“村庄”这一特征,使得他们很尴尬——既不能有效地传承江南大户人家的建筑风格,又不能以城市中讲究的审美来砌筑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仿佛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与城市发展压迫下找到了一条有效的缝隙。促使他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自我建设着有限的居所——达到了最原本的统一(功能与形式最简化的统一)。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2010年建筑师经验交流
2010年建筑师经验交流3(09/8/10)
2010年建筑师经验交流2(09/8/7)
2010年建筑师经验交流1(09/8/7)
2010年建筑师经验交流- 绿化 观念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