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大师在中国是官方颁授的头衔,与国外推崇的建筑大师相比其质量和数量均令人置疑。这种“中国造”国家级品牌,对推动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有作用吗? 关键词:歪帽子;土大师;梦难园;同化 一、高而歪的帽子 中国建筑设计从业者的职称从助理建筑师起,经建筑师、高级建筑师、教授级建筑师(正高工)、以至于建筑大师登峰造极,形成系列,好像是中国建筑师进步的梯阶。与国外相比又是一个中国特色。 中国人对称号的重视与研究,世上罕有其匹。经过千年封建名教的浸染,以称号为标尺的等级制度成为社会的基本构成方式;高低尊卑一目了然,再与工资待遇相配合,这就成了布衣平民挥洒汗水的畏途和优惠既得利益群的法器。与之一脉相承,也就是我们现代工程界颇有几分精致的级差的本质。 可是,今天的中国开放了,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几乎敞开了,类似封建残余的东西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就会弊端毕露贻笑大方。比如,自西方来了位具有世界声誉的建筑大师(他这个称号是同行对他表示的敬意,并非什么机构组织颁授的头衔),碰上我国的建筑大师(他这个称号有官方证书,而且是防伪的),二者“彼此彼此”之间,此大师与彼大师就有点不对劲,就有点幽默。从首批10名到现在,中国颁布的建筑大师总数可能超过美国,也可能超过世界上堪称大师者的总和。一件看似庄严正经的事情,竟是如此荒诞。 二、大师的内涵 我们中国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举世公认(而非由国人推出)的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豪、大艺术家,更不用说诗人了。此时此地 ,反倒在并非知识上游的建筑界一茬一茬地出大师,岂不怪哉!待看到许多国家级项目,百年一遇的机会,几乎被洋建筑师囊括殆尽,众多中国建筑大师不得染指时,才明白在领导心目中“土大师”原算不得个什么。 许多领导(老板)周游列国,见多识广,心中丘壑已非缺乏国际奢华生活经验的“土大师”可以附庸风雅;与国际接轨,是政治时尚。领导清楚,发你一个“大师”帽子,是犒赏。就方法而论,无非是从上至下,由面到点,按比例排队呗。就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建筑大师与工艺美术大师、象棋大师、烹调大师、曲艺大师等等相当,属于同一档次。中国建筑师还保留着前现代社会的地位。 但现代社会的巨大财富和无限欲求,已经将建筑推至消费领域,甚至与时尚接轨;在大规模经济活动,尤其城乡建设中建筑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公众关注和重视。在国外,著名建筑师与时装设计师、电影明星一样出没上流社会,在媒体频频亮相,成为公众人物;同时,建筑艺术所贡献的美学成果和思想结晶在学术界也获得高度尊重。不但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物质要求,而且给人类精神提供丰富的空间感受,这是建筑师对自己的期许,也因之获得了丰厚的价值回报。在国外,建筑师已从业主的影子里走出来,扮演具有完整独立人格精神的角色。因此,外国建筑大师的称号是民间给的。 三、不是标准的标准 “洋大师”“土大师”:“名相如实不相如”。这里想必有一个大师的评判标准。 我觉得,大师本人就是标准。一代一代的大师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确立各自地位的。一个大师的作品、言论、思想、风格、就是衡量其他大师的标准。你达到这个标准你就是大师,你超过这个标准,大师的标准就因你而提高,对后来者将产生更大激励。大师,是动态竞争的荣誉座标,是无冕之王。大师们的集合就是潮流,而且几乎就是一部世界建筑史。因此简言之,能够上世界建筑史树碑立传的建筑师,才叫大师。 中国建筑师要成为大师,就得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否则,在国内你即便是两院院士,是桃李满天下的博导,是著作等身的学者,是学术上操有生杀大权的权威,或者是生就慈眉善目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甚至于你可能是集这“许多”于一身福禄寿俱全的完人,但你不一定是大师。 就拿中国建筑界的泰斗级人物杨廷宝先生来说,他学贯中西,品德高尚,设计过许多重大工程,且官至“工部侍郎”,活脱是现代版的“样式雷”。但他是大匠,而非大师。因为他并没有在建筑形式或理论上取得以其个人为标志的突破。他的学术成就不如其朋友童,在设计的创造力上又逊吕彦直一筹,论做官,他第一,是员福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