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胆汁酸代谢:
胆汁酸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化生成。在肝细胞内合成初级胆汁酸,而后在肠道细菌分解作用形成次级胆汁酸。总胆汁酸在脂肪的吸收、转运、分泌和调节胆固醇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肝细胞分泌的初级胆汁酸大部分以结合形式分泌入胆汁,再排入小肠,约95%的胆汁酸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经门静脉至肝,肝细胞将90-95%所摄取的胆汁酸经肝细胞变为结合胆汁酸后,连同新合成的初级胆汁酸一起再分泌至胆汁中,这种由肠至肝的过程,称为肠肝循环。
因此,血清总胆汁酸的测定是肝脏疾病的一个敏感指标。目前推荐检血清总胆汁酸的方法是循环酶法。
参考值:<10µmol/L
临床意义:
(1)急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时,不能有效摄取经肠道回吸收的胆汁酸,致使胆汁酸池变小,胆汁中胆汁酸浓度降低。在肝实质细胞病变时,表现为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
(2)慢性活动性肝炎:由于慢性活动性肝炎门-腔静脉旁路的形成,胆汁酸不再局限于肠肝循环,胆汁酸可以直接进入腔静脉,导致分布异常。胆汁酸池只有正常人的一半,故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
(3)胆汁淤积综合症:肝内、肝外胆汁淤积,胆汁分泌障碍,不能有效排出胆汁酸,血中胆汁酸升高。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可作为肝胆阻塞性疾病与肝实质细胞性疾病的鉴别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