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理:
LD同工酶在一定的电泳条件下在支持物上被分离后,以乳酸钠为底物,NAD+作受氢体,LD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同时使NAD+还原成NADH,NADH将氢传递给酚嗪二甲酯硫酸盐(PMS),PMS又将氢传递给氯化碘代硝基四氮唑盐(INT),使其还原成紫红色甲臜化合物。当有LD活性的区带存在即显紫红色,颜色深浅与酶活性成正比,用光密度扫描仪扫描区带定量。
2.临床意义:
按LD同工酶在组织中的分布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以心肌为代表,主要含LD1,活性占该组织的一半以上,肾、胰、膈肌与红细胞次之;另一类以肝脏为代表,含LD5为主,其LDs占该组织总活性的50%以上,皮肤、骨髓、关节滑液、白细胞、血小板次之;再一类是以肺、脾为代表,含LD3为主,脑、肠、淋巴结与内分泌腺等次之。
在成年人存在着如下规律:LD2 > LD1 > LD3 > LD4 > LD5,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报告,部分正常儿童血中LD1可大于LD2。
(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早期,血清中的LD1和LD2活性均升高,而LD1升高更早,更明显,可致LD1/LD2比值增高。
(2)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及某些溶血性疾病,如镰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等,肾坏死、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等,LD1及LD2的活性也升高。
(3)当急性肺部病变、白血病、胶原病、心包炎、病毒感染等LD2及LD3增高。而恶性病时,LD3也常增高。
(4)肝炎、急性肝细胞损害及骨骼肌损伤时LD5常常增高。而当心肌梗死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时,LD5也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