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2 排放量为1000 kg/h,其评价范围的面积是( C )。
A.100km2 B.400km2
C.196hn2 D.256km2
74.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 B )。
A.0.2 倍B.0.5 倍。
C.1 倍D.1.5 倍
75.核设施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以该设施为中心、半径为( C )的圆形地区。
A.40 km B.60 km
C.80 km D.100 km
76.对于拟建项目污染源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可只调查( A )。
A.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B.拟建项目民用污染源
C.评价区的工业污染源D.评价区的民用污染源
77.对于新建项目的大气污染源调查可通过( C )或设计资料确定。
A.物料平衡法B.遥感技术
C.类比调查D.现场实测
78.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的面源调查,其网格和单元大小一般可取( D )。
A.300X300(m2) B.IOOX 100(m2)
C.2X2(kin2) D.1×1(kin2)
79 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是在评价区内按以( C )为主兼顾均布性。
A.同心圆B.放射状
C.环境功能区D.规划功能区
80.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点不应少于( B )。
A.9 个B.10 个
C.12 个D.15 个
81.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点不应少于( D )。
A.4 个B.8 个
C.10 个D.6 个
82.对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 A )。
A.不再安排监测B.再布置1 个点进行监测
C.再布置2 个点进行监测D.再布置3 个点进行监测
83.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不得少于( B )。
A.一期B.二期
C.三期D.四期
84.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可取( A )。
A.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B.二期
C.三期D.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
85.对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是( B )。
A.作一期监测B.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C.作一期不利季节D.作一期有利季节
86.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 D )有效数据。
A.3 天B.5 天
C.6 天D.7 天
87.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 C )。
A.3 天B.4 天
C.5 天D.6 天
88.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 C )。
A.3 天B.4 天
C.5 天D.6 天
89.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 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于( B )。
A.4 次B.6 次
C.8 次D.10 次
90.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 天,每天至少( A )。
A.4 次B.6 次
C.8 次D.10 次
91.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的评价等级是( C )。
A.一级评级B.二级评级
C.三级评级D.二、三级评级
92.对于大气环境一、二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 D )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他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
A.位置B.地形
C.所处的功能区D.地理条件
93.对于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气象调查期间至少应为最近( B )。
A.四年B.三年
C.二年D.一年
94.对于大气环境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气象调查期间至少应为最近( D )。
A.四年B.三年
C.二年D.一年
95.大气稳定度等级按修订的帕斯圭尔(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可分为( D )级。
A.三B.四
C.五D.六
96.大气稳定度(P·S)的C 级表示( C )。
A.中性B.较稳定
C.弱不稳定D.不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