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我国法定为乙类传染病。
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540/10万,我国解放前伤寒流行严重、病死率高,解放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80年代发病率50/10万,90年代都在10/10万以下,洪涝灾害的1998年发病率为4.8/10万。
近年,伤寒的流行特点为:地区发病呈不均衡性,全年各月都有病例,但以夏秋季为高峰(8~10月),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20~40岁,全国以散发为主,但有的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从沙门氏菌收集到的菌种伤寒沙门氏菌25%,副伤寒甲占1%,副伤寒乙占2%,丙型副伤寒仅0.4%。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我国法定为乙类传染病。
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540/10万,我国解放前伤寒流行严重、病死率高,解放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80年代发病率50/10万,90年代都在10/10万以下,洪涝灾害的1998年发病率为4.8/10万。
近年,伤寒的流行特点为:地区发病呈不均衡性,全年各月都有病例,但以夏秋季为高峰(8~10月),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20~40岁,全国以散发为主,但有的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从沙门氏菌收集到的菌种伤寒沙门氏菌25%,副伤寒甲占1%,副伤寒乙占2%,丙型副伤寒仅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