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1)判断传染源与续发病例之间的关系:
根据潜伏期可判定受感染的时间,以追踪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2)决定预防措施:
确定使用免疫血清预防临床疾病的时间,如狂犬病的特异性预防,当严重咬伤时,于72小时内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效果较好。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
(3)潜伏期长短影响流行特征:
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常呈暴发,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可能很长。
(4)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
如实施某项预防措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后病例数下降,可认为有可能与该项预防措施有关。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一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所需这段时间称外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