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类的疾病与死因结构发生了改变。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主要位置的变化趋势。
例如,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已由过去的传染病为主而逐步转变为以非传染病为主。
(二)对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认识深化
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对人的属性的认识,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人。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多层次。
(三)医学科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医学发展史证明,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已经不单是个人的活动,而成为整个社会性活动。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才能奏效。
(四)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身体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