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前者包括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后者指人类为从事社会集居生活而建立的城乡生活环境。这些环境不仅为人类生活所必需,且其组成和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至为密切。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两类。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并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存在着对人体健康有利的许多因素。例如,清洁和具有正常化学组成的水、空气、土壤、适宜的太阳辐射和小气候(也称微小气候)以及绿化,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但在有些地区,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由于地理地质原因,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的异常现象,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的数量。人体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时,就会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人类不仅能适应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有目的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称为次生环境。工农业生产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严重污染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急剧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