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考试时,腹部触诊要注意触诊手法、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脾脏触诊法及注意事项。
1.腹部触诊方法
(1)被检查者应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双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起稍分开,腹肌放松,做深而均匀的腹式呼吸。
(2)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手法要轻柔。
(3)按顺序触诊腹的各部。一般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检查;原则是由下而上、先左后右、从健康部位逐步移向病变区域。
(4)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应给以安慰和解释。
(5)触诊手法的应用:①浅触诊法:腹壁压陷1cm左右,用于检查腹壁的紧张度,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皮下脂肪瘤、结节等;②深触诊法:腹壁压陷2cm以上,用于检查压痛、反跳痛以及腹腔脏器、腹内肿物的状况;③滑动触诊法:触及腹腔脏器或肿块时,在其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以了解脏器或肿块的形态及大小;④双手触诊法:用于检查肝、脾、肾和腹腔内肿块等;⑤浮沉(冲击)触诊法: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和肿块;⑥钩指触诊法:用于肝、脾检查。
(6)注意事项:①为避免被检查者腹肌紧张,检查者可先将手掌置于腹壁上,使被检查者适应片刻,再行触诊检查;②检查时可同时与被检查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减少腹肌紧张;③各种触诊手法应结合不同的检查部位,灵活应用。
2.压痛及反跳痛
(1)压痛:正常腹部触诊时无疼痛感,重按时可有一种压迫感。触诊时,由浅入深进行按压,发生疼痛者,称为压痛。压痛多来自腹壁或腹腔内的病变,如果抓捏腹壁或仰卧屈颈抬肩时触痛明显,可视为腹壁病变,否则多为腹腔内病变。腹部压痛常因炎症、结核、结石、肿瘤等病变引起。
压痛的部位常提示相关腹腔脏器的病变。临床常见的压痛点和压痛部位有:①阑尾点叉称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②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③急性肝炎时,可在右季肋部、上腹部产生压痛;④十二指肠溃疡可在中上腹部产生压痛;⑤胰腺炎症,可在左侧腹部产生压痛;⑥子宫及附件的疾病,可在下腹部产生压痛等。
(2)反跳痛:在检查到压痛后,手指按压在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稍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果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反跳痛的出现是腹膜壁层受到炎症累及的征象,见于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腹膜炎。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称为腹膜刺激征(或腹膜炎三联征)。
3.肝脏触诊:主要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大小、质地、表面、边缘及搏动等。
(1)单手触诊法: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将右手四指并拢,手掌平放于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使示指桡侧缘面向肋缘。配合被检查者的腹式呼吸运动,呼气时手指压向腹部,吸气时手指自下而上向肋缘方向探触下移的肝脏边缘。如此反复,手指逐渐向肋缘方向移动,直到触及肝下缘或肋缘为止。分别在右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的腹壁垂直线上触摸肝下缘,并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2)双手触诊法: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左手托住被检查者的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托起右腰部,并限制右下胸壁扩张,以增加横膈肌下移的幅度,提高触诊的效果。
(3)肝大的测量:第一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上界(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缘之间的距离。第二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第三测量:前正中线上,剑突基底部至肝下缘的距离。正常肝脏于肋下≤1cm,剑突下≤3~5cm,上下径9~11cm。肝脏弥漫性增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局限性增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
(4)肝脏触诊的内容:①肝脏大小:健康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摸不到。如触及肝脏,且质地柔软、边缘较薄、表面光滑、无压痛和叩击痛者,应考虑肝下移。可叩诊肝上界,如肝上界相应降低,肝脏上下径正常,则为肝下移;如肝上界正常或抬高,则为肝大。②肝脏质地: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如触摸口唇;质韧者如触鼻尖,质硬者如触前额。③肝脏表面形态及边缘:触及肝脏时应注意肝脏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是否整齐。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薄厚一致。肝淤血、肝炎、脂肪肝者,肝脏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肝硬化者,肝脏表面有小结节,边缘不整齐;肝癌、多囊肝者,肝脏表面呈粗大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巨大型肝癌、肝脓肿和肝包虫病者,肝脏表面呈大块状隆起。④肝脏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当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被增大的肝脏牵拉时,则有压痛。急性肝炎、肝淤血时,常有轻度弥漫性压痛;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剧烈而局限性压痛。
⑤肝脏搏动:正常肝脏触不到搏动,当肝大压到腹主动脉或右心室增大到向下推压肝脏时,可出现肝脏搏动。
由于肝脏病变的性质不同,物理性状也各异,故触诊时须逐项仔细检查,综合判断其意义。如急性肝炎时,肝脏可轻度增大,质稍韧,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慢性肝炎时,肝大较明显,质韧或稍硬,压痛较轻;肝淤血时,肝可明显增大,表面光滑,质韧,边缘圆钝,有压痛,肝颈回流征阳性为其特征;脂肪肝时,肝大,质软或稍韧,表面光滑,但无压痛;肝硬化早期肝常增大,晚期则缩小,质较硬,表面可触及小结节,边缘锐利,无压痛;肝癌患者肝逐渐增大,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不整,压痛明显。
(5)注意事项:①触诊时手掌应紧贴腹壁,随呼吸运动而上下起伏。吸气时,手指上抬的速度应落后于腹壁的抬起;呼气时,手指应在腹壁下陷前按压。②检查腹肌发达者,右手应置于腹直肌外缘向上触诊,避免将腹直肌腱误认为肝下缘。③如遇右腹饱满者,应考虑肝大因素,触诊时,右手应置于右锁骨中线在腹部垂直线平脐水平或自右髂前上棘位置,开始触诊。
④如遇腹水患者,可采用浮沉触诊法,待排开腹水后,手指有物体浮起的感觉。⑤腹腔内容物的鉴别:腹直肌腱左右两侧对称,不超过腹直肌外缘,不随呼吸运动上下移动;右肾下极位置较深,边缘圆钝,不向两侧延展;横结肠为横向索条状物,可用滑动触诊法鉴别。
4.脾脏触诊
(1)单手触诊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或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
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将右手掌平放于其左上腹部,中间三指并拢,示指桡侧缘面向肋缘,自脐水平线开始触诊。自下而上与被检查者的腹式呼吸配合,手指向肋缘方向探触下移的脾脏边缘,手指逐渐向肋缘方向移动,直到触到脾下缘或肋缘为止。
(2)双手触诊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检查者左手绕过其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部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置于上腹部,与左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微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被检查者吸气时向肋弓方向迎触脾,直至触到脾缘或左肋缘。如脾脏轻度增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则较易触及。
(3)脾大的测量:①第Ⅰ线测量(甲乙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②第Ⅱ线测量(甲丙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③第Ⅲ线测量(丁戊线):脾脏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测量结果以厘米表示。
临床上常将脾大分为三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增大;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增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增大。
正常人体的脾脏不能触及。罹患内脏下垂、左侧胸腔积液、积气等疾患,膈肌下降,触诊时能触及下移的脾脏,除此之外能触到脾脏则提示脾大。触到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形态、质地、表面光滑、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脾脏轻度增大见于慢性肝炎、伤寒、粟粒性结核、急性疟疾、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般质地柔软。脾中度增大常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质地一般较硬。脾高度增大,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肉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脏表面有囊性肿物者,见于脾囊肿。脾脏压痛见于脾脓肿、脾周围炎和脾梗死。脾周围炎或脾梗死时,由于脾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并累及壁层腹膜,故脾触诊时可有摩擦感。
(4)注意事项:①触诊时按压要轻柔,不宜过重,以免将脾脏推入腹腔深部,更不宜触及;②脾大的形态不一,应仔细触诊,认真感触;③脾脏切迹为其形态特征,有助于与腹腔脏器或其他肿块鉴别;④腹腔内容物的鉴别:左肾位置较深,表面光滑,边缘圆钝无切迹;肝左叶,可沿其边缘向右触摸,如发现其隐没于右肋缘或与肝左叶相连,则为肝脏;结肠脾曲肿物,质硬,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形。
5.腹部肿块(或包块):包括增大的脏器、炎症性肿块、囊肿、淋巴结、良性肿块、恶性肿瘤、胃内结石、结肠内粪块等。腹部触及肿块,应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和有无搏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