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区分材料的主次关系
如前所述,公务员申论材料包含着十分庞杂的文字,给定材料中除重要材料和有用材料外,也包含着许多干扰考生阅读的次要材料或无用材料。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把握给定材料,考生就必须区分材料的主次关系,区分哪些是重要材料和有用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和无用材料。一般而言,考生必须首先弄清楚给定材料的主题,哪些与主题及命题意图关系紧密的材料,是主要材料,是阅读的重点;哪些与主题及命题意图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材料,对其应作一般了解;哪些与主题及命题意图没有关系的材料,是无用材料,阅读时应一眼带过。
3.正确领会主题及出题意图
正确领会出题意图是确保申论答题高分的关键。一些考生由于对材料中所透露的出题意图理解不清,把握不好,导致在答题中出现观点上偏差,可能会使其答卷大大失分。领会出题意图方面一般有几个方法:
第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后面的题目及作答要求。一般而言,题目及作答要求大致透露了出题者的意图,考生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其中所包含的含义,并从中猜测材料的主题及出题意图。
第二,认真研读给定材料的语气及正反逻辑。一般而言,材料里面所持的肯定语气表明出题者对某些个问题或做法持肯定看法;而否定的语气或给定材料里所提出的负面材料较多,则表明出题者对于某个问题和做法的否定态度。
第三,认真研读给定材料里面的经验与教训。给定材料里面所给出的典型经验往往透露着出题者对于解决某些问题做法的所持的赞成性的意见;而给定材料里面所给出的教训则往往透露着出题者对于解决某个问题做法所持的否定态度。
二、给定材料的分析与利用
1、案例的分析与利用
一般而言,给定材料中提供的案例、事例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涵义,但必须明白,出题者给出这些事例、案例是有目的的,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某种社会问题、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种原因,等等。也就是说,出题者给出这些事例、案例所说明的东西是有用的,是有意义的。考生必须充分利用这些事例、案例,通过对这些事例及案例的分析,深究其中的意义,为后面的答题服务。例如,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中就首先列举了一系列事例: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链球菌事件,今年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一系列的事例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当前我国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非常高,因而提高政府预防和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2、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与具体案例和事例一样,数据本身可能没有多大的涵义,但数据所说明的信息却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给定材料中列举的消极数据可能说明某种情况很糟糕,积极的数据可能说明某些方面的情况非常好,而某些差距较大的数据可能说明某件事情往好的方面的进展非常快,或者某件事情往坏的方面发展非常快,等等。例如:2006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考试材料中就提供了很多数据,其中有如下几个数据:
仅6月22日一天就群发短信88万之多,一个江苏用户,一次就发了18万条。发一条短信只挣一分七,那么十万条就是1700元,100万条就是17000元。
上述数据“一个江苏用户,一次就发了18万条”说明现在手机短信泛滥,也反映了运营商对手机垃圾短信基本上没有限制;而“发一条短信只挣一分七,那么十万条就是1700元,100万条就是17000元”,则说明非法短信广告的利润可观。
3、某人观点的分析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