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面试中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其中的面试技巧,那么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会更容易使自己脱颖而出,下面,专家讲解求职动机与拟任岗位的匹配性测评试题的答题技巧.
求职动机与拟任岗位的匹配性主要是通过考生的自我介绍来测评的。自我介绍是整个结构化面试的开始,要求考生做自我介绍和报考理由的目的是考察考生求职动机与拟任岗位的匹配性。虽然这个测评要素在总成绩中所占权重不高,但这是考生给考官提供的第一印象。虽然无论从日常生活经验角度讲,还是心理学规律,都证明了“第一印象”对一个人评价的重要性。对与考生素不相识的考官来说,第一印象会自觉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对该考生后面表现的评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参加结构化面试的考生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
自我介绍题目的题干一般是这样的:
请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谈你过去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以及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个职位?
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或出题思路是,通过考生的回答,一方面可以对考生有个初步了解,为后面的提问和考核做准备,另一方面是测评考生求职动机与拟任岗位的匹配性。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动机来自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是由基本生存需要到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组成的,任何人都必须首先满足生存需要,然后才能谈到其他高层次的需要。同时在基本生存需要满足的前提下,每个人由于其成长经历、个性特点、专业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别,需要也是有差别的。所谓求职动机与拟任岗位的匹配性通俗地讲,就是考生的各种需要和价值取向与岗位所具有的资源对需要的满足程度,一般地说岗位具有的资源对求职者的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求职动机与岗位的匹配性越高,那么,求职者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稳定性也越高。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考前对公务员这个职业的特点和政府机关的组织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比如,公务员的收入、福利待遇、职业前景、职业声望、工作环境、日常行为要求、机关工作的氛围和特点等等,都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第二,分析自己的经历和需要。正常地讲,应该是在了解自己各种需要后再做职业选择,但是由于许多考生报考公务员时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有的考生甚至是出于就业压力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所以,我们只能是在了解了公务员这个职业特点及其具有的资源后,再分析和调整自己的需要,以求得与公务员岗位比较高的匹配性。
第三,实事求是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所谓实事求是的回答问题,就是要求考生在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求职动机的时候,要按需求层次,尽可能符合公务员职业的特点和具有的资源特点,提高匹配性。
请考生注意,考生面临的是心理测评,而不仅仅是政治素质的考核,所以不能一味的从社会称许的角度和政治理想的高度谈自己的报考动机,那样只会给人一种唱高调的虚假感觉,是不能得到高分的。实事求是地谈出自己的想法反而给人一种坦诚、平实的感觉。
第四,学会从政治素质的高度进行自我评价。准确、客观地自我评价是一个人社会化程度较好的表现,也是政治成熟的表现。如果在回答了考官关于报考动机的问题之后,考官继续追问:“你认为报考这个岗位你有什么优势,存在哪些不足?”或者考生在自我介绍中主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我们鼓励考生在自我介绍中主动进行自我评价),是考官对考生最关注的问题。
我们建议,考生在谈到自己的优势的时候应该尽量低调,因为一个学生的经历相对比较简单,没有真正的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实践的积累,也难以形成一些政治上、能力上的优势,所以,考生在谈到自己的优势的时候,主要还是侧重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个性特点来介绍自己的优势。比如责任心比较强,性格比较平和,做事认真,自我要求比较严格,热心公益事业,喜欢帮助他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做人比较低调等等。优势方面的自我评价用词要准确,有些考生做过学生干部,于是就说自己“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有些考生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于是就说自己“深刻地了解了国情”;有些考生是党员,于是就说自己有“很强的党性修养”;这些评价都是夸大其词的,都不符合考生的实际,原因在于考生不了解“管理能力很强”是什么意思,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国情”,不知道“党性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自我评价上的用词不当,只能给考官留下“幼稚”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