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透视及命题规律分析
公务员考试中涉及的管理常识主要是一些通用的管理知识及基本的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考生还要注意热点事件所反映的知识及本学科的其他基本知识。
管理常识以行政管理学为重点,了解国家行政机关与非国家行政机关的区分,其中有行政机关与权利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区别;行政机关与审判、检察机关的区别;公安、监察、司法行政机关与审判、检察机关的区别及派出机构等。
典型例题详析
【例题1】下列政府机构中,实行“双重领导关系”的有( )。
A.民政机关 B.派出机关 C.公安机关 D.土地管理机关
【解析】答案为C。公安机关是实行“双重领导关系”,下级公安机关受上级公安机关也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另外还有一部分行业公安机关从业务上是公安部领导,从工作上是铁道部、交通部、林业部、民航、海关公安机关领导,都是双重领导关系。其他选项都不是双重领导关系,而是只受当地政府的领导。
【例题2】按协调对象不同,行政协调可分为:行政组织与环境的协调、行政组织结构协调和( )。
A.行政组织人员协调 B.行政部门协调
C.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调 D.机构与人员的协调
【解析】答案为A。行政协调是指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调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以便和谐合作地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由此可见,行政协调涉及到的对象不外乎组织、人员、环境、管理对象及行政运行的各环节。因此只有A是在此范围内的,其他为无关选项。
【例题3】行政领导者决策能力的强弱与决策艺术的高低主要体现在( )上。
A.宏观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非程序性决策 D.理想决策
【解析】答案为C。宏观决策和理想决策很显然都不能体现出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强弱与决策艺术高低,可先排除;而风险型决策是个迷惑选项,因为所有的风险型决策都必然是非程序性决策,但非程序性决策则未必是风险型决策,所以相比较而言,B项本身是不全面的,它可包含在C中,所以C为最佳答案。
历年真题解析
【例题1】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学会“弹钢琴”,这种说法指的是( )。(2005年一类常识判断第8题)
A.领导者要全面地看问题 B.领导者要集中精力于领导和决策工作
C.领导者应该是懂行的专家 D.领导者应该具有开放型的性格
【解析】答案为A。管理学中要求组织的领导者应站在全局的全面的角度看问题,“弹钢琴”即要求统筹兼顾地处理问题。
【例题2】作为一般性公文的结构层次序数,正确的是( )。(2004年B类常识判断第9题)
A.一、1、① B.一、(一)、1、(1)
C.(一)、(1)、① D.一、(一)、1、①
【解析】答案为B。根据《行政公文处理办法》,一般性公文结构层次序数按“一、(一)、1、(1)”顺序书写,正确答案为B。
【例题3】经济学领域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 )。(2004年B类常识判断第19题)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
C.大卫•李嘉图 D.萨谬尔森
【解析】答案为A。“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价值规律,是由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的,故应选A,其他为无关选项。
【例题4】某地有一些无经济来源的孤寡残幼,政府关心并对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种情况应属于( )。(2003年A类常识判断第5题)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捐助 D.社会优抚
【解析】答案为A。A中的“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题干中的情况正属于此。B的“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形成专门消费基金,对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机会时进行社会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C中的“社会捐助”则是以非强制的方式捐款物,帮助解决灾区和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困难的。D中的“社会优抚”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考点知识简析
考生要掌握有关的管理基础知识,以下列出了一部分,希望考生仔细阅读,并不断扩大管理知识面。
(1)管理的对象:组织中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国法约尔的行政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①以目标为中心;②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③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①需要型激励理论;②过程型激励理论;③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组织文化的特点是:①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组织文化作用是整体的效用;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④具有个体性;⑤具有创新性。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①目标导向功能;②凝聚功能;③激励功能;④创新功能;⑤约束功能;⑥效率功能。
(11)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同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
(1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13)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等进行的管理。它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14)我国人事管理通常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前者称为人事行政,后者称为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事行政与企事业人事管理两者的宗旨不同,企事业人事管理以营利为主要宗旨,人事行为遵循市场规律;人事行政则以服务国家和社会大众为根本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15)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职位分类;②录用;③考核;④奖励与纪律;⑤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⑥培训;⑦交流;⑧回避;⑨工资保险福利;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其中:①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又确定公务员的级别,这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大特色;②对公务员的考核,其考核内容以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为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德、能、勤、绩,且注重工作成绩。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③对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④交流,包括行政机关的内部交流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其他机关与其他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间进行的外部交流,交流形式有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等;⑤回避的种类包括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