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动机与拟任岗位的匹配性主要是通过考生的自我介绍来测评的。自我介绍是整个结构化面试的开始,要求考生做自我介绍和报考理由的目的是考察考生求职动机与拟任岗位的匹配性。虽然这个测评要素在总成绩中所占权重不高,但这是考生给考官提供的第一印象。虽然无论从日常生活经验角度讲,还是心理学规律,都证明了“第一印象”对一个人评价的重要性。对与考生素不相识的考官来说,第一印象会自觉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对该考生后面表现的评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参加结构化面试的考生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
考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考前对公务员这个职业的特点和政府机关的组织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比如,公务员的收入、福利待遇、职业前景、职业声望、工作环境、日常行为要求、机关工作的氛围和特点等等,都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第二、分析自己的经历和需要。正常的讲,应该是在了解自己各种需要后再做职业选择,但是由于许多考生报考公务员时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有的考生甚至是出于就业压力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所以,我们只能是在了解了公务员这个职业特点及其具有的资源后,再分析和调整自己的需要,以求得与公务员岗位比较高的匹配性。
第三、实事求是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所谓实事求是的回答问题,就是要求考生在介绍自己的经历和求职动机的时候,要按需求层次,尽可能符合公务员职业的特点和具有的资源特点,提高匹配性。
第四、学会从政治素质的高度进行自我评价。准确、客观地自我评价是一个人社会化程度较好的表现,也是政治成熟的表现。如果在回答了考官关于报考动机的问题之后,考官继续追问:“你认为报考这个岗位你有什么优势,存在哪些不足?”或者考生在自我介绍中主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我们鼓励考生在自我介绍中主动进行自我评价),是考官对考生最关注的问题。
我们建议,考生在谈到自己的优势的时候应该尽量低调,因为一个学生的经历相对比较简单,没有真正的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实践的积累,也难以形成一些政治上、能力上的优势,所以,考生在谈到自己的优势的时候,主要还是侧重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个性特点来介绍自己的优势。比如责任心比较强,性格比较平和,做事认真,自我要求比较严格,热心公益事业,喜欢帮助他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做人比较低调等等。优势方面的自我评价用词要准确,有些考生做过学生干部,于是就说自己“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有些考生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于是就说自己“深刻地了解了国情”;有些考生是党员,于是就说自己有“很强的党性修养”;这些评价都是夸大其辞的,都不符合考生的实际,原因在于考生不了解“管理能力很强”是什么意思,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国情”,不知道党性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自我评价上的用词不当,只能给考官留下“幼稚”的印象。
考生在评价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从政治素质的高度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作为一名公务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比如坚定的政治信仰,远大的理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