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所给定的几段或十几段资料,从外在形式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先后有序数 历年的申论给定资料,为了便于应试者对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对给出的资料总是标出一定的序数。序数有三种表现方式。
一是采用阿拉伯数码形式标注。这里有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每一段使用一个阿拉伯数码,体现一个整体的段落大意,或是单一的一个事件,或是社会现象的某一种表现,一般会出现十几段或数十段,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国考和省市考的的前几年,陈蓬认为近年已不多见;另一种情况是开头使用一个阿拉伯数码,但不是一个自然段,而是有几段或十几段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两种情况的表现形式虽然都使用阿拉伯数码,但区别明显。后者由于包含段落较多,所以上下段落之间有着完整的联系,或是属于一个整体,彼此有着逻辑关系。例子:
据报道,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救助水平最高的达到344元,最低的只有100元左右。而农村社会救助与城镇低保相比,其救助水准显得更低,以2002年为例,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总数为6000万人,得到救济的传统救济困难户为17174万人,五保户213.3万人,其他救济对象250.5万人。以上三类人相加得到救济的人数为2235.5万人。年人均749元,月人均62元,如果按照会救助对象总数计算,月人均23元。在救济方面,农民总数为3.7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717.4亿元,国家用于灾民生活的救济款为40亿元,人均10.8元,更是杯水车薪。
城镇公民基本上得到了宪法所规定的物质保障权利,贫者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病者有医疗社会救助,大病不用愁,下岗者有社会救助,以待东山再起;老者有养老社会救助,颐享天年。而作为农村的公民对于宪法所规定的这种物质保障的权利部分不能得到,病者无医疗社会救助;失业者无失业社会救助;贫者(灾者)所得到的定期社会救济和临时社会救济并非是“应保尽保”,往往只有16%至50%的贫困者;老者得到救助的也并非是全体老人,只有“三无对象”的“五保户”,甚至连“五保户”也只有70%左右得到救助。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救助处于一种无法律可依、无程序可循的无序状态。(2007年浙江省申论给定资料)
二是采用材料(案例)一、二的序号形式标出。
材料一:
1、记者近日在农村采访时发现,农村丧葬攀比性消费导致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纯收入,葬礼消费和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的一个沉重负担,亟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河北藁城市一位7l岁的农村老人张某不久前去世后,他的4个生活拮据的儿子集资为他操办了一个体面的丧事,除去买棺材、火化、搭灵棚外,加上请戏和放电影、摆筵席等,总共花销4410元。同时,张家办丧事,收取了亲友和村民送的7970元礼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这样“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在当地非常普遍,有的农户甚至变卖耕牛和生产工具操办丧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处处长杜志雄说,重生重死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农民操办白事是维持邻里关系的一种方式,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办葬礼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比排场、比体面,而是为了寄托对死者的哀思。但如果因操办白事而增加农民自身负担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则是民俗文化的扭曲,和目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也是格不入的。
由于基层文化的缺失,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正在悄悄入侵山区百姓的生活,山西省兴县康宁镇,去年曾出现了一些宣扬诸如“哭就能升天”、“一人每天吃二两饭就行”的邪教。一个叫高利春的村民告诉记者:“我们村,还有临村的一些妇女、老人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练功。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去山上吸气(吸收仙气),大家围在一起又哭又唱,说是能强身键体,仅我们村练功的人就近500人。”康宁镇党委书记牛贵崇说:“村里要集资办点公益性事业,很难收钱,村里许多人都不愿意交,但那些邪教的钱村里人交的都很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