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广佛都市圈中心的居住新城,金沙洲拥有国内最大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新社区,能够容纳16.5万人。虽然新建的廉租房户型合理、窗明几净,但广州不少特困户还是放弃了租住。据悉,这是由于目前不少廉租房远离市区,各项生活配套不全,贫困租户除了交纳不低的租金和物业管理费,还要支出数额不小的交通费用。
好好的一个利民措施,搞得最后连特困户都不愿住,或住不起,实在是有违施政者初衷。不过,这个案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在设计利民措施时,可曾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过?
对于大城市的中产阶级来说,“郊区居住,市区消费”,的确不失为一种应对高物价生活的良策,可这些并不见得就适用于贫困之家。三四块钱在别人看来,可能也就是一个甜筒、一份杂志,可在穷人那里,却可能是一天的伙食费。我们如果站在中产阶级乃至富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恐怕还会觉得这些人有些不识抬举、有些不可理喻,遑论找到原因、及时补救。
无独有偶,经济适用房的开发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些政府部门在规划经济适用房的时候,一未考虑到低收入家庭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二未考虑到他们的购买能力,动不动就在近郊建上一批一百三四十平米的大房子。最终结果是,虽然房子每平米的价格降下来了,但低收入家庭依旧买不起、住不起。
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不可理解的事情还会有很多。读者如果有心,恐怕还会记得去年冬天出现在广州的咄咄怪事:一些流浪人员宁愿冒着冻死的危险露宿街头,也不愿走进救助站。原因其实并不难找:进了救助站,只有免费的吃穿住,不进救助站,却还可以每天靠拾荒赚得几十块钱,而这些微薄的收入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至关重要。有些救助站的位置比较偏,流浪人员想去还得花钱搭公车。来回一折算,实在是划不来。
相关的评论《为何救助站吸引不了挨冻人》一文中也已经说过,“他们在夹缝中生存,精打细算,当然更清楚哪一种选择能带给他们更大的益处。……他们一点都不傻!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与责任,也很清楚进不进救助站的得与失。”“我们倘若不理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从没尝试过他们那样的生活,也无法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想这个问题。”当社会上不时出现穷人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租不起廉租房等怪事的时候,施政者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多听听穷人的意见。毕竟,我们为人家考虑得再周详,也不如他们自己想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