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城市人口规模,将城市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其中:大城市(人口 50万以上);中等城市(人口 20万以上,50万以下);小城市(人口 20万以下)。
2.按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的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具有综合职能的城市
a.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地区或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以职能为主的城市
a.采掘工业城市
b.重工业城市
c.轻工业城市
d.商业贸易城市
e.风景旅游城市
f.铁路交通枢纽城市
g.港口城市
3.按城市行政级别分类
可分为4类: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
4.其他分类。如按城市地理位置,可将城市分为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边境城市和内地城市。按城市的地形条件,可将城市分为平原城市、山地城市、丘陵城市、盆地城市、高原城市、河谷城市。按城市的平面几何形状,可将城市分为块状城市、带状城市、星状城市。按城市的内部结构,可将城市分为单中心城市、多中心城市;或者根据其中的道路形态,分为棋盘形城市、放射形城市、不规则形城市,等等。
第17题
试题答案:D
知识点:
第三章 城市和城市规划知识 ☆☆☆☆考点5:中国城市土地的类型;
在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下列类型:
1.居住用地(R)。是指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按市政公用设施齐全程度和环境质量等,居住用地又可进一步分为4类:
一类居住用地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是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是指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2.公共设施用地(C)。是指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工业用地(M)。是指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可进一步分为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和三类工业和地。
一类工业用地是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等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是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是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4.仓储用地(W)。是指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5.对外交通用地(T)。是指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6.道路广场用地(S)。是指城市中道路、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是指城市中为生活及生产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
8.绿地(G)。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9.特殊用地(D)。一般指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及保安用地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10.水域和其他用地(E)。是指城市范围内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露天矿用地和弃置地等。
11.保留地:是指城市中留待未来开发建设的或禁止开发的规划控制用地。
第18题
试题答案:B
知识点:
第三章 城市和城市规划知识 ☆☆☆☆考点8: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主要是大城市)发生了多次从城市中心向郊外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人口外迁。第二次浪潮是工业外迁。第三次浪潮是零售业外迁。近年来办公室也在一些主要城市的郊外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郊区化的第四次浪潮。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如下4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
(2)“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
(3)“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
(4)“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成熟期。
向心型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增加很快。
(2)乡村城市化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表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中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
(3)城市集聚规模迅速扩大,表现为大城市的数量虽然没有中小城市多。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果城市的离心扩散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散方式被称为外延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心扩散方式的不同,城市化可分为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形成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
第19题
试题答案:C
知识点:
第三章 城市和城市规划知识 ☆☆☆☆考点8: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主要是大城市)发生了多次从城市中心向郊外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人口外迁。第二次浪潮是工业外迁。第三次浪潮是零售业外迁。近年来办公室也在一些主要城市的郊外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郊区化的第四次浪潮。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如下4个阶段:
(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
(2)“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
(3)“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
(4)“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成熟期。
向心型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增加很快。
(2)乡村城市化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表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中小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
(3)城市集聚规模迅速扩大,表现为大城市的数量虽然没有中小城市多。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果城市的离心扩散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散方式被称为外延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心扩散方式的不同,城市化可分为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形成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
第20题
试题答案:B
知识点:
第三章 城市和城市规划知识 ☆☆☆考点11:地震;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震动,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
地震震级分为9级。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破坏。
在地震烈度6度及6度以下的地区,除特别重要的建筑外,可不采取专门的防震措施。在9度以上的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建设用地。
第21题
试题答案:B
知识点:
第四章 建筑知识 ☆☆考点6:房屋新旧程度(成新率)的判定标准;
房屋新旧程度(成新率)的判定标准是:
1.完好房屋:十、九、八成;
2.基本完好房屋:七、六成;
3.一般损坏房屋:五、四成;
4.严重损坏房屋及危险房屋:三成以下。
第22题
试题答案:B
知识点:
第四章 建筑知识 ☆☆☆考点5:按建筑物耐久等级的分类;
在设计上,《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将建筑物耐久等级分为四级,如下表。
建筑物的耐久等级
建筑物等级 耐久年限 适用范围
一 100年以上 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 50-100年 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三 25-50年 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四 15年以下 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第23题
试题答案:B
知识点:
第四章 建筑知识 ☆☆☆☆☆考点3:建筑物的分类;
建筑物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划分:
1.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分类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可将建筑物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四大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通常统称为民用建筑。
2.按建筑物层数或总高度分类
(1)住宅。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
(2)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m的为高层,低于24m的为多层,但不包括总高度超过24m的单层建筑。
(3)超高层建筑。总高度超过100m的,不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综合性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3.按建筑结构分类
如以组成建筑结构的主要建筑材料来分,一般可将建筑结构分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塑料结构、薄膜充气结构。如以组成建筑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墙体结构、框架结构、深梁结构、筒体结构、拱结构、网架结构、空间薄壁结构、悬索结构、舱体结构。
主要的建筑结构的建筑物有:
(1)砖木结构。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墙或木柱,水平承重采用木楼板或木屋架。一般在3层以下;
(2)砖混结构。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墙或砖柱,水平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面板。一般在6层以下,造价较低,抗震性能较差,开间、进深、层高尺寸受限制;
(3)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作。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耐用年限较长,适用于多层、高层建筑。主要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4)钢结构。主要承重构件采用钢材制作。重量轻,承载力高,建造成本较高,适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
4.按建筑施工方法分类
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将建筑物分为下列3种:
(1)现浇、现砌式建筑。
(2)预制、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均是在加工厂制成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而成。
(3)部分现浇现砌、部分装配式建筑。
5.按建筑物耐火等级分类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组成建筑物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决定的。根据材料的燃烧性能,将材料分为非燃烧材料、难燃烧材料和燃烧材料。耐火极限的单位为小时(h),是指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发生穿透裂缝或背火一面的温度升高到220℃时止的时间。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把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其中一级的耐火性能最好,四级的耐火性能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