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相当长一段历史的探索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及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能让众多资源和要素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达到有效配置和利用,进而提高城市的发展潜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带来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低下,而且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集中还是分散?城市怎样通过规划手段确定最适宜的发展模式?对于正同时处在社会转型期及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这是我们必须要解答的现实课题。可以说,在新时期城市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中,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既面临大发展的空前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作为规划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投身于这一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为中国健康、持续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助力。
几十年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不管是“摊大饼”还是“羊拉屎”都不可取。我们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认真总结先发展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冷静反思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以创新的规划立意、结构模式和空间体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我国新一轮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之路。
只有积极地推进城市的大发展,在更大地域范围内超前建构现代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并采用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主动促进城市各类功能要素有序地向相宜地区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西方城市化过程中限于认识和技术发展阶段所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尽可能的统一,从而有效地推进和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新一轮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要定位于后工业时代的集散型城市立意、满足市场经济运作的灵活形城市立意、以人类适居性为主题的家园性城市立意。中国现代城市大结构的推进方向,依据集散型、灵活形和家园性城市的思想,应努力建构起一种取代可能的城市发展低密度连片蔓延的新的高度城市化的结构模式,即通过发展便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和充实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开敞分布的高质量城市中心和多样化的新型社区体系,以及维护和完善连片贯通的开敞空间体系,形成城市生活质量而非城市物质环境覆盖全域化的“完全城市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