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编制
2005年10月28日经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主要章节与内容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是总则,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章是城市规划编制组织,主要目的是规范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从制度上防止在城市规划修编和调整中的随意性。第三章是城市规划编制要求,明确了城市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第四章是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第五章是附则。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实现组织方式由单一政府部门组织编制转变为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组织。
二是重点内容从突出增长速度向控制合理环境容量、确定科学建设标准转变,从侧重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转变。
三是范围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转变。
四是实现城市规划由技术属性向公共政策属性转变。
一、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要求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知识结构体系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关系
2.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走城乡协同发展的道路
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认真抓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制定城镇体系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保护资源与环境
3.优化城市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提高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
城市规划要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合理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
4.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我国以世界平均水平1/3的人均耕地、1/4的人均水资源支持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
“珍惜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市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这一国策
5.保障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
6.充分体现城市各自的特色
加强文保单位的保护(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保存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
保护好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城市的风貌和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城市形象的塑造要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来实现
二、城市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要求
1.掌握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2.熟悉城市规划中常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熟悉城市规划中的研究工作及常用方法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区域环境
2.历史文化环境
3.自然环境
4.社会环境
5.经济环境
6.市政基础设施
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二)城市规划调查的方法
1.现场踏勘或观察
2.抽样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的运用
(三)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
因果分析法排列相关因素,发现主要因素,找出因果关系,如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比较法难以定量分析而需要量化的问题,如用地指标的确定。
2.定量分析
频数和频率分析
集中量数分析
离散程度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3.空间模型分析
实体模型(可以用图纸表达)
①投影法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用于规划管理和实施。
②透视法透视图、鸟瞰图,用于效果表达。
概念模型(一般用图纸表达,用于分析和比较)
①几何图形法分析空间要素的特点与联系,如功能结构分析。
②等值线法等高线图,用于交通可达性分析。
③方格网法常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等。
④图表法常用于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
(四)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
1.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分析,找寻对策,为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2.专题研究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和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3.城市规模的研究
城市规模的概念: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一般以人口规模表示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方法
①综合平衡法
②比例法
③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
④环境容量法
⑤线性回归分析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
①城市自然条件
②城市现状条件
③经济技术条件
④历史文化条件
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
要求
1.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2.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3.熟悉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用地的分类
我国1991年3月开始实行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范围内纷繁复杂的各种用地归纳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十大类城市用地名称及其代号是:居住用地(代号为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其中e类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平衡。
在城市规划中,总体规划用地阶段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规划则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细规划则需达到小类深度。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1.自然条件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
①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②地形条件
③冲沟
④滑坡与崩塌
⑤岩溶
⑥地震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
对待地面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城市规划要兼顾两者。
①水对城市的影响防洪标准、措施的合理制定,保证城市建设的安全。
②城市建设可能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水道与断面等。
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①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后二者可作为城市水源;承压水由于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小,不易受地面污染,可作为城市的主要水源。
②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会形成“漏斗”,造成水质污染,严重的还会造成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陷。
③对地下水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
气候条件
大阳辐射
强度与日照率,影响城市建筑密度、城市用地指标与规模、建筑群体的布置。
风向
①风是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风速表示。
②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的特征指标叫风向频率(以各个风向发生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表示)。
③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所移动的距离,以平均风速表示。
④风玫瑰图风向频率图与平均风速图。
⑤盛行风向按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如上图为北北东方向)。
⑥风速与污染危害的关系风速越大,污染物越易扩散。
⑦静风无风,盆地、峡谷城市的静风频率很高,烟气滞留城市上空无法吹散。
⑧工业区位于盛行风向(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即最小风频的上风位。
⑨城市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向时,工业区要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⑩规划楔状绿地插入城市,以引导风向;道路系统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以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
气温
①逆温层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因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较快,大气层下冷上热,在城市上空产生逆温层现象,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剧城市污染。
②热岛效应城市建筑密集、硬地过多,生产与生活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温度比郊区高的现象,规划中应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
降水与湿度
降水量的大小与强度对城市较为突出的影响是排水设施,要防止山洪、江河汛期的威胁。
2.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①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功能分区与结构协调)。
②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需要。
③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④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潜力。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①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质量、数量、容量与改造利用的潜力,这些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②设施齐全的地区,有利于土地价格的升值。
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①人口密度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与效益,并影响拆迁的难易程度。
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影响用地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3.经济评价
城市用地经济评价是指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好地优用,劣地巧用,用经济手段调节土地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城市用地的基本性质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
①承载性承载城市物质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是其基本的自然属性
②区位的极端重要性与几何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③地租与地价
地租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索取的利润;
地价指土地一定年限内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向土地使用者出让土地使用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土地分配的基础追求利益最大化。
级差地租不同区位的土地或同一土地由于开发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级差地租理论关于土地等级差别理论,是认识土地经济价值差异的基础。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基本因素层:包括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他因素
②派生因素层:包括繁华度、交通通达